青青文学

第 411 章 411(二更)

这天下间的识断字之人若真能在十人之中有一个,政令的推行将远比今日要不知容易上多少倍。而这些认字之人里能将字组合成章的,又要打上一番折扣。 当将区域缩小到关中地界的时候,这个人数固然因为乔琰推行识字之事有所增长,也还绝不到能随便将檄堆满两个仓的地步。 这已不是必须要依靠竹简来记载籍的年代了,改良版的纸张让这些人投递章完全可以通过纸张的方式来实现。 那么要想装满两个仓,需要多少份送到乐平月报的校稿处? 袁绍本还觉得,这只怕是乔琰想要借此给他们这头再一次施压,故而对此夸大其词,可当袁绍挥退了下属,目光落在面前那份乐平月报的三月增刊之时,他又陡然意识到,在乔琰甚至敢将陈琳所写的檄刊载在报纸之上的时候,她根本不必再以这样的方式为自己造势! 或许……长安城所出现的踊跃投稿、堆积房是个现实。 他袁绍和彼时王允所扮演的角色何其相似! 王允行刺乔琰,让这位本应当是大汉大司马的存在得到了民众不忍见其处在绝境的拥趸,甚至将其送到了天子的位置上。 而他和刘辩发出的这封檄声讨再一次激起了长安百姓对她的声援,于是无论这些人到底是否有这个落笔成章的本事,都要在早已价格低廉的纸张上写几笔,以便让她看到—— 无论这天下是否当真还有忠于大汉之人,又是否还有人觉得她这个皇位来路不正,在他们的心中,她都已经是毋庸置疑的天下之主! 事实上袁绍还真没猜错。 当乔琰从蔡昭姬这里收到对于这些征投稿的时候,真见到其中有不少只写了只言片语,甚至是一两句打油诗的稿。 它们以一种异常朴素的姿态表达了对于那封讨伐檄的抗议、对袁绍刘辩的不满和对她的支持,也让她无端想到了一个东西。 “和那个风筝很像。”乔琰喃喃出声。 蔡昭姬没有在此时搭话,打断她在此刻的思绪。 她知道乔琰所说的是哪个风筝。 彼时她还并未成为并州牧,而是以挟持张懿的方式夺取了并州的权柄便于下达指令平定蝗灾,当崔烈接手并州刺史位置,她也将要前往乐平去面对那两年禁足的刑罚之时,她在并州州府的院墙上“捡”到了一只风筝。 那上头写满了“谢”字,却并非全部出自于识字之人的手笔,而有相当多是以临摹的方式完成的。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写成缺胳膊少腿样子的。 这份朴实的谢礼在后来被和画一般装裱了起来,随后放在了并州的州府之中。 而此刻这些送来的“檄”,真是与那风筝有着同样的意义。 “将这些遴选出来单独编纂成册送到我这里来。余下的……” 乔琰的目光在蔡昭姬已和属官一道加班加点筛选过一轮的稿上扫过,接着回道 :“以仲宣的那篇为头名,其余的由你令人排版入四月刊中吧。这期的售价不变,页数翻倍。” 蔡昭姬轻咳了一声,努力憋住了自己想要发笑的冲动。 这句“页数翻倍”的特殊待遇,绝对是为邺城朝廷准备的。没有第二种可能。 要不是每一块用于印刷的雕版总还是需要时间的,倘若再多增设,这期月刊的发行可能会遭到延误,她毫不怀疑,陛下可能会想要直接人手一本发放出去。 “少府执掌着天子府,不缺这个钱。”乔琰随手翻了两页面前的稿,又道:“总得让袁本初感受一下长安民众的热情,不是吗?” 袁绍可能是感受不到这种东西的。 三月增补刊物之中同时出现的武将招募和檄征集,已清楚明白地将乔琰打算趁势吞并冀、青二州的意愿给展现在了袁绍的面前。 近在咫尺的危机感让袁绍不得不凭借着刘辩此前的誓师动员,自二州地界上广泛征兵,继续加强各方关隘的戍守。 偏偏舆论上的对峙还没结束,北面的战事又起。 上一次吕布就进攻得令人猝不及防,这一次,仅仅是在距离他上次出兵的半个月后,他便再度以异常蛮横的攻势杀入了河间郡内。 因其上一次的长驱直入危害不小,袁绍在沮授的建议下,给高顺升了职,并给了他更高的调兵权限。 然而这一回,吕布居然一改其用兵直来直往、恨不得直接杀穿敌阵的作风,正是在高顺的士卒发现他的一瞬间,他便带着与他一道出来作战的士卒一道退回了幽州境内。 而且,他还真就不出来了。 这突如其来的一处让袁绍无法不怀疑,这很可能是北方兵马意图大规模南下的前兆,接连两日都为

这出有始无终的出兵而卧不安寝。 但袁绍又哪里会知道,这仅仅是因为吕布在此行抽签中抽中了被发现便回返的选项而已。 也就是在这样一份对四方战局的不知所措之中,袁绍收到了下属为他快马加鞭送来的乐平月报四月刊。 在本就已经足够憋闷的处境里他好像是不应该再给自己找不痛快的,但一想到倘若其中写了什么不得了的东西,他总得看到了,才能做出合适的应变,袁绍又打消了将其视而不见的想法。 他的手在空中定格了有好一瞬,这才像是下定了什么决心一般将其接了过去。 而这一展开,他便见到了这月报卷首上斗大的“檄征集精选”六个大字。 袁绍:“……” 这还真是有够明目张胆的。 正常的征哪里会以这等征集的方式来写,偏偏乔琰丝毫不在意于这些章获取的来路,恨不得将她得到了多少声援都给尽数展现在标题之中。 共计七千余份稿,最终遴选出其中最为切合实际,少有妄言,针砭时弊,气势凛然的二十份,刊载在乐平月报之上,以图久存于世。 他的视线下移,便见到了这列于标题之下那篇喜获头名的章 。 写此之人, ?(格格党学)_?, 与袁绍和许攸都得算是旧相识。 但让袁绍真正记得王粲的,可不是因为他的父亲。 如今虽没有这个建安七子的名头,也理所当然地不会给他评出个建安七子之首的名号,但自建安元年王粲以一篇神女送征赋闻名长安,袁绍便将此人的名字给记在了心中。 不过彼时在袁绍看来,他至多也不过就是个借着写长安新路实则为乔琰造势的“阿谀之人”,如今…… 如今却是此人将声讨他袁绍的檄写在了那乐平月报上,还被以这般醒目的方式放在了头版! 想到当年他那一番奇思妙想的赋写法,就算袁绍还未曾正式去看这是一篇何种章,已下意识地在心中直觉不妙。 当他看到这檄的内容,也当真是觉得眼前一黑。 这不是一篇以正经檄格式所写的声讨。 这篇章,名为《答冀州老农问袁大将军》。 这乍听起来和檄没有半枚五铢钱的关系,但打从这开篇数句之中,便已可见,王粲此人将名起得如此接地气,在打击袁绍的态度上却绝没有任何一点收敛的意思。 只因他写道—— 【朝发白马,暮至邺都,有昊天丰泽,百卉葳蕤。路与老农同行,言今春正值耕作,或与去年光景不同,忽有车马徒众过境,非权势滔天之人不可有,然将至城关即四散而去,金玉奢华景象不复,唯轻车简从入城。 问老农此何人也,答曰后汉大将军袁绍是也。 吾闻声而笑,言其虚伪如故,是效昔年旧事也。】 袁绍脸色一变。 何为效昔年旧事? 便是他在早年间还在担任濮阳令的时候,因许劭此人身在汝南,袁绍生怕从他这里得到了一个不佳的评价,影响了他“养望”的目的,故而有意在到家前将自己的车马仆从都给遣散了开来,以一种看起来简朴的派头回到了汝南。 而在王粲的描述中,他在邺城周遭也有这样的举动,和当年没什么区别的虚伪。 袁绍当然没有在邺城干出这种举动。 可他有没有做这件事不重要,王粲所指代的虚伪也未必就是因为这样的一出削减排场的行为,就像他也不是当真来到了邺城的附近,也见到了这样的一位老农。 这可以是他此前一直不敢给自己求大将军位置的代指,也可以是他拉上了刘辩这位天子作为己方遮羞布的另类表述,总之—— 袁绍不是个君子,而是个虚伪的小人。 有此等态度作为基调在此,那邺城老农身为汉民自然该当发问,那袁绍袁大将军乃是扶持大汉天子登基最重要的功臣之一,也始终在为汉室兴复而四方奔走、调兵遣将,其家世、地位和功勋更是在邺城的达官贵胄之中的头一份,王粲却为何要这般评价于他呢? 王粲便回道, “虚伪者必有其恶, 而袁绍之恶尤甚。” 【北海孔融奔走以赴袁绍之邀,令世人均知,汉室尤在,尊儒重典之风尚存。】 【然儒家五常,袁绍无一能符!】 【纵观袁氏掌权冀州,可谓尊任残贼,信用奸佞,财入公辅,上下贪贿,以至州郡遭灾而不能免,难民起义而至于邺,此为不仁!】 乔琰的治下为何就从来没有出

现过什么黄巾余党的复起,只有张牛角、梁仲宁这样曾经有过贼党经历的也都能寻到个借此上进的岗位,更遑论是对这数年间种种灾变的处理。这当然得算是不仁。 至于这“残贼奸佞”之人是袁绍的亲眷还是许攸郭图这些人,就由着他们自己考虑好了。 反正这种事情向来都是只看结果不看过程。 【酸枣合盟,绍不能据贼,致东郡太守身亡于此;兖州之变,绍但求独活,致下属受戮被捕者众,此为不义!】 酸枣会盟中袁绍意图拖延进入洛阳的时间,在对抗华雄胡轸等人的行动上便多有安排不妥之处,乔瑁因之而死。 许攸也早已在上一份月报中明言,若非袁绍只想着自己求生,他也不会在失去坐骑的情况下被捉。 那么对盟友下属来说,袁绍当然是无义小人! 【长兄病弱,为之苛待,族弟莽烈,沦亡豫州,绍之三子,长幼乱序,似有重蹈祸端之象,此为无礼!】 袁基的病逝一度被袁术指责乃是遭了袁绍的毒手,这话是由他们汝南袁氏的人说出来的,王粲在此刻再用上一次也无妨。而袁术早年间和袁绍撕破了脸皮后的彼此攻伐,都是人所共见的东西,那么固然袁术该当算是死在曹操的部下手中,也实则与袁绍有关。 这上一辈的三兄弟落到仅剩一人的结局,而到了下一辈里,因袁绍对幼子的偏爱,又已隐约出现了三子争嗣的局面,这难道是符合宗族之礼的吗? 袁绍令陈琳写出那封檄不要紧,可檄之中何敢指责于乔琰对兖州乔氏的苛待? 他自己都还没有理清楚那笔糊涂账呢! 【公孙不臣,袁绍友之,曹氏在汉,袁绍伐之,董卓为恶,袁绍荐之,弘农无才,袁绍辅之,此为不智!】 自汉灵帝驾崩至今的数年间,袁绍看似从未让冀州和青州脱离出他的掌控,甚至一度让幽州、豫州、兖州和徐州,还有那没什么存在感的交州都遵从于邺城朝廷的指令,但当他真正所能掌控的地盘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任何一点改变的时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就已经是失败了。 公孙瓒是什么样的人,董卓是什么样的人,真正有远见卓识的人都应当看得出来,可袁绍与前者结盟,将后者引荐给了何进,分明是将“识人不明”四个字给顶在了自己的头上。 都不必说他在那些更为细枝末节处的错误判断了,最能表现他不明智的,不就是他将弘农王给扶持上天子之位吗? 【中平六年,袁绍借粮,未曾偿还,时已七年,息不 可数,或有兆亿之数,此为不信!】 袁绍有没有其他不诚信的举动,王粲或许不知道。 但袁绍还亏欠着大雍天子一笔堪称天价的债务,却是但凡曾经阅读过乐平月报的人都绝不可能不知道的。 那么这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他竟没有一个符合的! 偏偏他又要在此时将孔融来邺之事大肆宣扬,以示汉统传承在望,不是虚伪至极的表现吗? 孔子若知自己的名头是被这样使用的,只怕都要来找袁绍算个账了。 这不仁不义不礼不智不信之辈,却窃居世家冠冕之首,何敢? 看到此地,袁绍胸口的气血已然沸腾了起来。 王粲给他扣下的指摘,远比寻常言辞要毒辣得多。 甚至是正对着袁绍才勉强找回了几分自信之事发起的打击。 而写到此地,还远不是王粲所要说的全部。 在他的故事里,与他同行的老农让他在邺城境内千万莫要说出这样的话来给自己招惹麻烦,打算将他重新送回到大河对岸去。 先以马骡载之南下,又寻舟楫渡江,当二者分别之时,王粲又对着那老农说道。 袁绍求变而不求其解,欲以马骡载重却不问年限,只得将其付诸农事,欲以浸取之法以得烈酒却不知其有新法,糟践酒水者甚多。 别人可不会知道,这些都是乔琰在暗中给袁绍挖下的坑,只会看到其中正如王粲所说,乃是对于物资的极大浪费,让本就仅有两州之地的处境越发窘迫。 【此可谓杼轴其空,日损千金之费。头会箕敛,逆折十年之租。倘使其驱策长久,父母难保赤子,夫妻相弃匡床,是大祸也。】1 【试看今日之关中,仓廪丰足,民生安泰,战马集群,业昌泰,何曾因烈酒驴骡而平添灾劫?】 【信天命而轻人事,天未与之,信人事而循天理,人自胜之。】 【故而汉室之亡,罪不在大雍天子,实在袁本初也。】 王粲在这一番评点后又随即问那老农,何不与他同入大雍,得保晚年。 然而老农并未接受王粲的邀约,而是重

新回到了大河之北,只在临别之前苦笑不语。 王粲本已行至虎牢关去,却还是担心那老农的处境,于是折返了回去。 可当他循着先前老农告知的地方而去,却已再不见老农的身影了。 留在此地的一对年轻夫妻告知,袁绍欲征兵补缺,每户必出一人,老农精神尚佳,仍可算壮丁,便填补上了这个空缺。 此时这征兵的队伍早已不知开赴何处去了。 王粲不是邺城朝廷之人,无法将其从这等命运之中解救出来,只能在此时选择离开。 可他又如何能保持着平静的心绪离开呢? 【邺城乱象,豺虎遘患,路有饥妇,顾闻号泣。】 【有歌曰: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吾驱马弃去,不忍卒听。】2 【归去大雍, 以问天子, 天子曰:“必将伐之。”】 读到此处,袁绍的脸色早已不能用难看来形容了。 在这一段平静却实有力量的收尾之中,绝没有人会再去在意王粲到底是不是当真往邺城来走了一趟,这才完成了这一篇辞赋。 他所有的注意力都已集中在了那最后的四个字上。 这轻描淡写的“必将伐之”四个字,比任何一个宣称其坐拥多少疆土多少甲兵,号令从属一并攻伐邺城的口号还要令人如临寒冬! 他近乎于逃避地将这乐平月报翻去了下一页,便见到了后面一页中那并列两面的章。 比起王粲这以讲故事的方式发出的征伐声讨,这一页上的便显得直白太多了。 左边是黄月英斥责他为何不将棉布脱了,非要做这衣冠禽兽,右边则是祢衡说他勉强可以凭借着脸长得好去迎宾接客,也难怪会对大雍陛下有那等不符实际的指控。 声声句句,都带着一股逼人的锐利之意,竟是在将他最后的一点落脚地都给铲除了个干净。 以至于在这一刻,这些明明还眼熟至极的字都像是一片颠倒错乱的符号朝着他袭击而来。 【何故棉衣加身,作衣冠禽兽之象……】 【袁绍有姿容,可使迎宾待客……】 【……山川景物,尽在胸臆,袁公腹中,一舟不容……】 【余者庸庸碌碌,不过如此。】 这的确是一出再成功不过的檄集锦! 袁绍那本就因为兖州之战并未完全好透的身体,再难以让他站稳在原地。 他忽然一口血喷了出来,在下属惊惧的目光之中倒了下去。 “大将军!”!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恐怖都市" 诸界之皇帝聊天群" 末世好房东" 超幻想末日" 病娇大佬的白月光" 星魂志异" 末世大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