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文学

第九章 中原劲敌(1)——夏王窦建德 (第1/3页)

直至武德三年(620年)四月,立国仅仅三年的李唐王朝,犹如一轮旭日,喷薄而出。短短三年时间,唐朝接连消灭了陇西薛氏、河西李轨、山西刘武周三股强敌,巩固了李唐关中大后方的稳定,将关中、河东、陇右、河西、巴蜀等地,连成一片。可以说,现在整个中国北方及西南一带的广大区域,基本都在唐王朝的掌控之中。

唐高祖李渊从建国之日起,便立志一统天下,四海之内,布满大唐旌旗。既然关中大本营的威胁,此刻已经彻底解除。那么,接下来,被誉为兵家必争之地的中原地区,就成为了唐朝下一个夺取的军事目标。于是,雄心壮志的唐高祖李渊,开始着手实施统一天下战略的第二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东征中原!

然而,中原地区的军事形势,要比李唐统一西北、收复河东,更加充满了挑战性。饮马中原,定鼎天下,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或者说,入主中原一战,甚至要比当初大唐建国,还要难上十倍百倍。

那么,此时的中原地区,究竟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呢?在唐朝进军中原的道路上,又会和哪些割据群雄,狭路相逢?另外,李唐正式东出潼关,攻打中原之前,它们之间,又会上演怎样的英雄角逐与龙争虎斗呢?

李唐王朝巩固关中以后,准备开始实施第二阶段的战略计划——东征中原。虽然,经过三年的南征北战,唐王朝的统治范围与疆域面积,得到了“井喷式”的扩张。但是,中原地区割据群雄的势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当时,唐朝争霸中原,主要面临两大强敌:河南王世充的郑政权、河北窦建德的夏政权。

自从武德三年(620年),河东大捷,消灭刘武周政权之后,整个中国北方,以及中原地区的形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原本群雄并立的局面,此时则变成了李唐与郑、夏两国三足鼎立的格局。也就是说,唐朝接下来的主要敌人,便是王世充、窦建德建立的郑、夏政权,要与他们争夺中原的归属。

王世充和窦建德,这两个人,都是隋末唐初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并且,他们的实力,丝毫不亚于日益崛起的唐王朝,王世充占据河南,窦建德称雄河北。所以,唐朝问鼎中原,实现天下一统,必须要剪灭这两股强敌。无论是李渊,还是王世充、窦建德,唐、郑、夏三国之间,终有一场决战,一场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大决战。

事实上,唐朝是于武德三年(620年)七月,正式出兵中原,东征洛阳。在此之前,李唐便与王世充、窦建德,在战场上有过数次较量。所谓强者对阵,三个“超级大国”之间,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依照常理,消灭刘武周政权后,李唐王朝的统治区域,横跨中国北方,与河南王世充的郑政权,直接毗邻接壤。唐、郑两大政权,显然要发生冲突。可是,出人意料的是,最先向唐朝发难的,并不是近在咫尺的王世充,而是远在河北的窦建德。面对窦建德的挑衅,唐朝方面又会如何应对呢?

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三下江都,隋末天下大乱的局势,变得愈发不可收拾。直到大业十三年(61年),国内主要形成了三支重要的农民起义力量,它们分别是窦建德的河北起义军、杜伏威、辅公祏的江淮起义军、李密、翟让的瓦岗军。而窦建德正是隋末农民起义领袖中的鳌头之一,是河北农民起义的灵魂人物。

那么,窦建德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他是如何在乱世中一步步崛起壮大,建立起雄踞燕赵之地的大夏政权,成为威震天下的夏王?在与窦建德的较量当中,唐王朝又有着怎样特殊的经历?

根据史记载,窦建德在河北地区极具威望,深得民心,这与他早年的经历,息息相关。与薛举、李轨、王世充、刘武周等人不同,窦建德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是典型的“无产阶级”。正是起于贫寒,才铸就窦建德忠厚豪爽,一诺千金的性格,为他日后成就霸业,奠定了基础。

窦建德,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县)人士。据说,他是东汉大司空窦融的十七世孙,辽东宣王窦拓的玄孙。关于这个血统论的真实性,暂且不表。反正到了窦建德这一辈,他们家世代务农,基本上跟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区别。

虽然窦建德出身贫寒,但是,在他年轻的时候,窦建德在同村乡里中,口碑一直很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窦建德为人仗义,一言九鼎,从来都是有求必应,绝不食言。比如,《旧唐·窦建德》中,记载了这样几件事:

少时,颇以然诺为事。尝有乡人丧亲,家贫无以葬,时建德耕于田中,闻而叹息,遽辍耕牛,往给丧事,由是大为乡党所称。初,为里长,犯法亡去,会赦得归。父卒,送葬者千余人,凡有所赠,皆让而不受。

有一次,窦建德的一个同乡,痛失双亲。可是,由于家里过于贫穷,无力安葬父母。当时,窦建德正在田里耕地,听到这个消息后,不由一声叹息。紧接着,窦建德放下手里的农活,拿出一些积蓄财物,资助那人操办丧事。通过这件事,乡里乡亲都对窦建德刮目相看,人人称赞。

最初,窦建德当过乡里的里长,结果不慎犯法,外出逃亡。等到朝廷颁布大赦令,窦建德才得以返乡。后来,窦建德的父亲,不幸离世。在为其父送葬时,邻里之间竟然有一千多人,为窦建德之父送葬。操办葬礼之时,众乡党纷纷向窦家,馈赠礼物。可是,窦建德一概谢绝不受。所以,窦建德的名气,在当地是越来越大。

如果不出意外,窦建德终其一生,或许就是一个老实本分,普普通通的庄稼汉。可是,世事无常。最终,窦建德却走上了一条称雄乱世,混一天下的霸主之路。他的人生轨迹,在大业七年(611年)发生了改变。

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一征高句丽,在全国范围内大兴兵役,几乎是扫地为兵,强征入伍。窦建德所在州郡,由于窦建德胆识过人,便委任他为二百人长。窦建德从此刻起,开始发生转变。

这一年,整个山东境内,爆发了严重的水灾与饥荒,饿殍遍野,赤地千里。当时,不少百姓纷纷背井离乡,外出逃荒。窦建德同县有一个乡党,名叫孙安祖。他们家的房屋、财产,都被洪水给冲走了,妻儿也全都饿死了。县里负责征兵的官吏,见孙安祖骁勇非凡,便将他强行拉入行伍。不过,孙安祖并不想去当兵。于是,他以家境贫寒为由,当面向漳南县令申诉。不料,这个县令也是个昏官,不分青红皂白,将孙安祖直接暴打了一顿。孙安祖一怒之下,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杀了这名漳南县令。

犯下了人命官司,孙安祖走投无路,只得前来投奔窦建德。窦建德为人忠厚,并没有落井下石,而是好心收留了孙安祖。窦建德看得出来,因为隋炀帝的暴政,天下骚动,四海沸腾,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因此,这个时候,窦建德便有了推翻隋朝暴政的想法。故而,窦建德将自己的想法,向孙安祖和盘托出:

皇帝时,天下殷盛,发百万之众以伐高丽,尚为所败。今水潦为灾,百姓困穷,加之往岁西征,行者不归,疮痍未复;主上不恤,乃更发兵亲击高丽,天下必大乱。丈夫不死,当立大功,岂可但为亡虏邪! (《资治通鉴》)

经过一番密谋,窦建德、孙安祖一拍即合,决定揭竿而起,反抗暴政。很快,窦建德聚集了一支数百人的队伍,由孙安祖带领,进入高鸡泊,占山为王,对抗官家围剿,孙安祖自称将军;不久,张金称、高士达等河北人士,也纷纷拉起大旗,相继在黄河险要水域、清河郡一带,聚集了千余之众,反抗隋朝暴政。

窦建德在河北揭竿而起,正式点了河北农民起义的熊熊烽火。对于窦建德等人的举义反隋,隋朝当局自然不能装聋作哑,随后便不断派兵,征剿窦建德领导的河北义军。不过,窦建德凭借其过人的谋略与武力,多次击败隋军的围剿,进而一步步发展壮大,逐渐在河北地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隋势力。

当然,窦建德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并不仅仅依靠谋略、武力,更多的是凭借自己的个人魅力,赢得了所有人的支持。这种人格魅力,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字:仁义。窦建德正是通过仁义,才得以一步步崛起于乱世。

在众多隋末群雄中,窦建德无疑是一个另类。他不像薛举、薛仁杲父子那样残暴好杀,也不像王世充那样阴险狡诈,更不像刘武周那样两面三刀。相反,窦建德却与唐高祖李渊有些类似,两个人共同体现了一个特征:仁义。

例如,窦建德起兵之初,就表现得极为平易近人。身为义军首领,窦建德经常拿出身上的所有财物,接济他人。而且,他从来不摆架子,经常和士卒同甘共苦。这样一来,义军上上下下,都心甘情愿为窦建德卖命:

建德能倾身接物,与士卒均劳逸,由是人争附之,为之致死。 (《资治通鉴》)

前说过,窦建德出身贫寒,世代务农。正是贫穷的家境,使得窦建德养成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据史记载,窦建德每次攻城略地,所缴获的战利品,全部分给手下将士,自己分不取;并且,窦建德平时的生活,也是非常节俭朴素。窦建德一般的伙食,都与士卒一样,从不吃肉,只吃蔬菜、脱粟饭之类的粗茶淡饭。并且,窦建德的妻子曹氏,素日里也从不身着绫罗绸缎,身边伺候的婢女,也仅仅十几人而已:

建德每平城破阵,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又不啖肉,常食唯有菜蔬、脱粟之饭。其妻曹氏不衣纨绮,所使婢妾才十数人。 (《旧唐·窦建德传》)

以上的种种事迹,都只是窦建德的个人行为。更能凸显窦建德仁义特征的,还是在于他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敌人。

大业十三年(61年),窦建德率军围困河间。当时,城内粮草耗尽,河间郡丞王琮坚守河间城,抵御窦建德的进攻。就在此时,噩耗传来,隋炀帝在江都遇害。王琮得到消息后,率领城中官吏,为隋炀帝发丧。很快,窦建德派遣使者进城,吊唁隋炀帝。王琮知道大势已去,便带着全城官吏,向窦建德投降。

王琮投降后,窦建德手下的不少将领,觉得王琮是被逼无奈,才献城投降。因此,他们建议窦建德,干脆烹杀了王琮,杀一儆百。对于诸将的一致意见,窦建德一口回绝,正色警告众将:

此义士也。方加擢用,以励事君者,安可杀之!往在泊中共为小盗,容可恣意杀人,今欲安百姓以定天下,何得害忠良乎? (《旧唐·窦建德传》)

然后,窦建德告诫军中将士,不许有人故意加害王琮,否则诛灭三族。至于王琮其人,窦建德对他既往不咎,反而委以重任,授予他瀛州刺史之职。由此可见,窦建德的仁义,绝不是浪得虚名。

过去,农民起义军攻打城池,凡是抓到隋朝官员和各地乡绅,统统格杀勿论。唯独窦建德不同,每次遇到这些官吏、乡绅,总是以礼相待。所以,由于窦建德礼贤下士,不少郡县纷纷归附于他。

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与战斗,直到大业十二年(616年),窦建德的势力,逐渐空前壮大,麾下坐拥十余万精兵强将,兵强马壮,士气高涨。可以说,此时的窦建德,已经不是一个小小的草寇了,真正成为了河北地区最强大的一支反隋武装力量。

实力变得强大之后,窦建德的心理也发生了改变。当初,他揭竿而起,完全是憎恨隋朝暴政。如今,随着势力的不断扩张,窦建德已经不满足于当一个杀人掠地,占山为王的农民领袖。面对天下大乱的局面,窦建德也生出了万丈雄心,做一个称霸天下的枭雄,最后一统天下。因此,接下来,窦建德便要正式建立政权,与隋王朝分庭抗礼。

大业十三年(61年)正月,窦建德在河间、乐寿两县交界之初,修筑祭坛,举行典礼,自称长乐王。窦建德将年号定为这年的干支,名为“丁丑”,然后,设置官署。这样一来,窦建德算是初步建立起了割据政权的雏形。

窦建德在河北公然建立政权,摆明了是要和隋朝决裂。因而,隋朝统治者绝不能容忍,必会派遣大军进剿。果然,当年七月,隋朝右翊卫将军薛世雄,率领三万大军,讨伐窦建德。薛世雄率军行至河间城以南,在七里井安营扎寨。

得知隋军大举围剿,窦建德迅速作出部署,挑选出数千精兵,埋伏于河间南界的沼泽两侧。同时,窦建德命令驻守各城镇的兵马,全部拔营,佯装败走,对外谎称是躲进豆子湖中。他的目的,是为了麻痹隋军。

果然,薛世雄上当了,他以为窦建德真的不战而逃。故而,整个军队完全处于不设防状态。窦建德打探清楚隋军情况之后,认为机会来了。于是,窦建德亲率一千死士,向隋军发起突然袭击。

隋军被突如其来的进攻,打得不知所措,部队陷入一片混乱。不巧,当时浓雾四起,什么也看不清楚。慌乱之下,隋军四散溃逃,自相践踏而死者达万余人。薛世雄带着数百名骑兵,狼狈逃走。剩余的隋军大部队,全部被窦建德击破、消灭。就这样,窦建德兵出奇招,一举消灭了三万隋军主力。

打败隋将薛世雄后,窦建德兵锋所向,亲率大军,直逼河间城。不久,河间郡丞王琮献城投降,窦建德占领了河间。攻下河间后,窦建德开始定都于乐寿,命名为“金城宫”。自此之后,窦建德又攻占不少郡县。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窦建德称雄河北的步伐。

将近七年的摸爬滚打,河北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窦建德的大夏政权,马上呼之即出。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窦建德只需要等待一个契机,就能正式建国自立。终于,契机来了。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冬至,这一天,窦建德在金城宫大会武。忽然,只见有五只大鸟,降落在都城乐寿。随后,数万只鸟雀,也跟着飞来,整整过了一天,才各自飞走。窦建德认为,这是上天恩赐的祥瑞,当即,改元“五凤”。

顺着窦建德的心思,有一个宗城人士,向窦建德进献一枚玄圭。武百官觉得,这更是天意如此,景城丞孔德绍趁机劝进,建议窦建德定国号为“夏”:“此天所以赐大禹也,请改国号曰夏。”

于是,窦建德听从了他们的建议,立国号为“夏”,自称夏王。同时,以谋士宋正本为纳言,孔德绍为内史侍郎。至此,隋末唐初时期,雄踞于河北,虎视中原的夏国政权,正式建立。

尽管,窦建德建立夏国,自称夏王。但是,河北地区的许多地方,他还没有完全掌握。所以,在建国称王之后,窦建德的下一步行动,便是要征服河北全境,消灭盘踞在河北地区的其它割据势力。

当时,河北境内,就有一支强大的割据势力。它的首领名叫魏刀儿,自称“历山飞”,盘踞在深泽县,攻掠于冀、定二州之间,拥兵十万,实力不容小觑。若要征服河北群雄,魏刀儿是第一个要消灭的对象。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乍见生欢[先婚后爱]" 穿书女尊,夫郎又茶又粘人" 七零:不忍了,疯批女配掀饭桌" 打不死我,皇叔干脆让我监国!" 开局中状元,女匪抢我做压寨夫君" 大明第一贡生" 成了末世大佬的心上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