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打开讲义第四十八面,我们看丁二的殊胜。我们这一科讲到这个对第八识的无量无边的善恶业力的引导。
我们学了唯识学以后,我们看到我们无穷无尽的过去,我们发觉我们过去的生命虽然消失了,但是我们过去所造的所有的业力都保存下来。那么佛陀的意思,就是你没办法急着去把所有的罪业消掉,你不可能马上把所有的善业都生起来,不可能!我们不可能马上去改变我们的业力,当然你也不可能跟业力做一个切割,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的面对业力,这是一个现实。我们必须要去承当我们过去所留下的业力,但现在关键在怎么样?关键是怎么引导它的问题。
我们过去是一种错误的引导,不是业力有问题,是引导的错误。我们过去用自我意识来引导,自我意识它的特点就是攀缘、有所得,所以我们以前对人生的解读,从一种受用的角度来看人生。当然当这个自我意识,跟善业结合的时候,它创造快乐的果报,这是我们所期待的;当自我意识跟罪业结合的时候,出现一个痛苦的三恶道果报,这是我们所厌恶的。但是关键在什么呢?关键在我们以自我意识引导的生命,我们不得自在,就好像你不知道你来生要漂到哪里去,你不知道。
所以以自我意识主导的人生,它有什么问题呢?它最严重的问题就创造了生死轮回,而且这个是一个无止境的生死轮回。它永远没有停止的,如果你不改变它,它会一直的下去。你就是像生死大海,你站在大海的中间,你看你的过去无量无边,对不起,你看你的未来也是无量无边。也就是说你以自我意识来修善业,虽然这个善业会让你得到暂时的快乐,但这个快乐当中有三种过失:
第一个以有烦恼故。你一定会产生贪瞋的烦恼,因为你去受用它嘛!
第二个以有业障故。凡夫的快乐都带业,让你忙碌,不得自在。
第三个有老病死故。你为了这个快乐,你每一次都要付出老病死的折磨。所以这种快乐是不值得追求的,因为你付出太多快乐太少,是得不偿失的快乐。所以佛陀出世以后告诉我们说,我们应该要重新的引导我们的业力。业力对我们影响不大,错不在业力,错在我们错误的引导业力。首先我们必须把自我意识给破坏掉,所以佛陀开出了这种空性的智慧,用无分别智把这个自我意识给消灭了。不能再以这种攀缘心、有所得的心,来面对人生了。所以空性的智慧就是告诉你无所得,我们每一次的生命,都是空空的来,空空的走,人生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人生只有过程,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就是缘生缘灭的假相,所以人生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所以你知道这个道理以后,你自我意识慢慢放,你不要去主宰它,把它放弃。所以空性的智慧先把自我意识破坏,破坏以后那怎么办呢?我的生命,我那么多阿赖耶识的善恶业,怎么办呢?无住而生心!重新的引导它,用愿力来引导,菩萨在佛前重新的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他重新发起了四宏誓愿。以这个四大愿望为他人生的主要的目标,开始修六度法门。所以他透过这种愿力的引导,开始透过自受用的菩提心、他受用的菩提心,那么当然他的生命也就变化,从一种清净的无漏的空性的智慧,在六度的修行当中,他又增长了福德力、慈悲力跟方便力。
我们来看看最后透过自受用、他受用的菩提心,他的一个过程跟未来有什么功德,殊胜的功德,我们把它读一遍:
丁二、殊胜
一、由所依最胜,谓菩提心为所依故;
二、由事最胜,谓具足现行故;
三、由处最胜,谓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为依处故;
四、由方便善巧最胜,谓无分别智所摄受故;
五、由回向最胜,谓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故;
六、由清净最胜,谓烦恼所知二障无障所集起故。
那么前面的菩提心,透过自受用跟他受用,他有六种的殊胜,超越凡夫、超越二乘人。
第一个:[由所依最胜,谓菩提心为所依止故]。
那么我们前面依止自我意识,虽然也能够断恶修善,但是它的依止是错误的、是有漏的。因为自我意识,引导我们进入了生死大海,但是我们今天以菩提心为依止,引导我们趣向于菩提涅槃,这是一个不同的依止、不同的引导。就是你一开始的这个根,这个因地的发心就是非常殊胜了,这是一个很正确的引导。
第二个:[由事最胜,谓具足现行故]。
这个菩提心,不是只有一个单一的菩提心,因为他从前面的万行一心,而开展出一心万行,他每一个菩提心,不是只是一种愿力,他还付出行动。他有什么行动呢?六度的行动,从六度当中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个是一个成办他的事业的殊胜。
第三:[由处最胜,谓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为依处故]。
那么这个处所,就是说他的一个目标很清楚,他为了使令一切有情得到现世的利益,这个利益指的是来生的解脱跟今生的安乐。那么他从一种利他的慈悲,当作他的一个殊胜。
第四:[由方便善巧最胜,谓无分别智所摄受故]。
那么菩萨当然他一旦从空出假,从空性的无相进入到六度的有相的因缘,他一定要遇到很多顺、逆因缘的刺激,那么菩萨怎么样来调伏他心中的障碍呢?他修无分别智。就是该干什么你干什么,不要太多的妄想,就是: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所以菩提心的好处,它不再论成败、得失。我们刚开始这个自我意识,我们的思考模式就对立的,讲到趋吉避凶,我们都是考虑自己,结果把自己弄得生死轮回。到了菩提心的时候是超越吉凶,你要把吉凶、得失放下,你就是相信佛陀的教法。佛陀要我们这样做一定有道理的,你把你的得失、成败、吉凶放下,你跟着你的愿力走,然后修无分别智,只求过程的尽心尽力,不求结果的成败得失。这个菩萨怎么来调伏自己呢?就是无分别智来调伏自己。
第五个:[由回向最胜故,谓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故]。
那么菩萨在整个人世当中的六度,他积集广大的资粮,他怎么办呢?他把这个资粮回向到无上的菩提,不求人天福报。
最后由清净最胜故,谓烦恼、所知二障,不能够障碍所成就故,他产生一种清净无漏的功德。
那么这六种殊胜,当然从他的因地来说是菩提心,他做了一个正确的依止,那么最后会归到清净。
我们刚开始在学佛的时候,只想到一件事,就是痛苦跟快乐,离苦得乐,是吧?我们可能遇到了身心很大的痛苦,我们想要找一个依靠,找到一个解救的方法。
我们一开始学佛,大部分都受到痛苦的刺激而来到佛门。所以我们刚开始学佛,都是一种苦乐的概念,离苦得乐,这个很正常,但是这不是最好的想法。你要把苦乐的概念提升到清净跟不清净,就是有漏跟无漏的概念。当你要解决生死问题的时候,你不能永远活在快乐跟痛苦,你这个档次太低了,你要把快乐痛苦放下,你才会追求到清净。
举一个例子,佛陀成道以后,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豁然开悟。其实佛陀开悟以后,并没有马上起身来说法,他观察众生的缘起,应该要……在《法华经》说,他是应该开方便门呢,还是直接讲真实相呢?后来佛陀得到结论:应该遵循十方诸佛的方法,先开方便门,再说真实相。
那么佛陀在整个思惟缘起过程当中呢,这个时候菩提树,因为佛陀一成就以后,他的身心世界是很大的变化,放大光明,大地六种震动。当然第一个知道的是谁呢?就是那个树的树神。那个菩提树上面的树神,树神一看:哎呀,这个人不简单啊,放出这么大的功德相状!树神他就带领了很多旁边的那些草木土地尊神,就拿鲜花了、水果了,来供养这个菩提树下放大光明的圣者,他说你一定是一个伟大的圣者。
那么供养以后呢,他就问这个圣者说:我们这样供养是不是如法?请佛陀开示。佛陀说你们都用诚心的心来供养,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但如果你们要圆满的话,你们要发愿,你们不能只是供养,因为你供养是有所得嘛,你发愿的话就无所得了,就是从有漏转成无漏了。那么这些树神说:那我们应该怎么发愿呢?他说你要发愿,你因为这个供养的因缘,你能够生生世世修行,能够成就像佛陀一样的功德。你因为这个供养因缘,成就佛陀以后要广度一切众生,你要发两个愿,等于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这个时候树神就领导所有其他的尊神,就在供养以后重新发愿,佛陀就赞美:善哉!善哉!
所以说呢,我们同样做一件事情,你的依止是很重要,你用什么心态比较重要。我们的内心,阿赖耶识如果它是一个田地的话,就是你的心在推动这个善法的时候,你用什么的种子种下去。现在我们已经不谈苦乐这一块了,谈有漏无漏。
就是说我们现在只有两种选择,把自我意识放下,跟着我们的愿力走;第二个我们继续以自我意识为中心,来断恶修善。这两个最大的差别就是你自我为中心,你就考虑到个人的受用问题,因为有一个我你就想保护它嘛!你想让这个我快乐。但是你在追求快乐的过程当中,你付出了生死轮回的痛苦,这就是你要考虑的,你可能会到三恶道去。那么第二个:我们把自我意识彻底的放下,我不要这个我,我以空性来破坏自我,然后我重新发愿,我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来当作我们生命的一个推动力,那么这个时侯你生命就反转了。一个是杂染的六道轮回,一个是清净的菩提道,你有两个跑道可以选择,关键是你到底要以谁为依止,这个关键在这个菩提心或者自我意识,所以我们的因地是很重要。那么一个牵涉到清净跟无漏,所以它菩提心的根本它是无所求,因为它没有自我概念它就不需要求嘛,向内无所求,向外看需求!
丁三、方便分三:戊一、总标。戊二、别明。戊三、结示。
好,我们看丁三的方便。那么前面是一种自受用跟他受用的功德,这以下讲到圆满,自他的圆满。那么有什么样的方便,让我们在修的每一个善法当中,都能够达到佛陀一样的功德圆满,有没有什么方法?那么无着菩萨他提出了一些方法,这个地方有三段:一、总标;二、别明;三、结示。看看总标,我们把它念一遍,六种意乐,三种作意。
戊一、总标
(一)、六种意乐
一、广大意乐;二、长时意乐;三、欢喜意乐;四、荷恩意乐;五、大志意乐;六、纯善意乐。
(二)、三种作意
一、爱重作意;二、随喜作意;三、欣乐作意。
那么这个就是说,我们初发心的菩萨,记得一个观念,你在修菩提心的时候,先论心不论境。当我们种下一个菩提种子下去的时候,你先不要急着要让它开花结果,你先关心你这个种子种得对不对,种得圆不圆满。因为你种子是圆满的,你的果地功德自然圆满,它的速度只是你的精进跟懈怠的问题。所以当我们在刚开始修菩提心的时候,先求自己的因地圆满,所以我们的心态就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