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后面说不定还会有四个甲呢!”
……
接下来,又是一篇篇的作品过去,只多了两篇“两甲”作品。
只是秦刚的作品一直没有读到,张徕内心的焦虑与紧张之感也在不住地增长——毕竟是看到了他在最后的时刻上交了作品,到底能否最终得分超得过自己的三甲呢?
除此之外,评审官员中的林武功也是颇为期待。
倒是台下的马伦比较淡定,因为对于他来说,自己已经有一个学生张徕暂居第一了,后面的人越来越少,这诗会的前几名彩头是一定拿到,接下来只是看秦刚能否给自己再来一个锦上添花的惊喜了。
终于,陈主簿打开眼前的一张纸,习惯性扫了一下,顿时就觉眼前一亮,他虽然看到了学生的名字,但是按照规矩还是要先诵读诗词的内容,大家都在等着。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题目为《风雨端阳》”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余容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四句念完,在场的有一半人都愣住了。
林武功凭着直觉就知道,这一定是秦刚所作。
绝句虽然只有四句,很短,但却比八句的律诗难写。
前面这些学生的作品之所以一直未有特别高的分数给出,就是因为他们的诗词,太注重于格式与韵律,也就是所谓的为了写诗而写诗。
而眼前的这首诗就完全不同:
首先,它的起就是准确地抓住了今天、尤其是刚才的气候突变的那个时刻,并以“风雨端阳”之由起笔。
所以,它写的不是任何一个其它的端阳,而只是今天的这个特殊的、有着风雨交织的端阳节。
其次,诗词是用来咏志的,并非只是简单单纯地抒发感情。端阳节纪念屈原大夫,前面也多有学生提到。可是要纪念屈原的什么呢?他们都没提到,甚至未必清楚。
只有这首诗,却准确地提炼出屈原在投水前“众人皆睡我独醒”的悲剧人生特质。
再者,诗词需要考究作者对于字词句的运用功底,但更需要能有临场激发的托物灵感。第一句的风雨与晦冥的天气,是刚才众人皆有感受。而第三句所提到的余容,正是此时众人从堂中看出去便能见到那丛芍药花的别称。余容(芍药)在笑作者,同时也是在笑我们众人啊!
最后,又别出心裁地将不喝酒的陶渊明请出,从而表达了作者对于屈原伟大人格与内心追求的无限怀念。
片刻宁静之后,便有数人轻叹“好诗”。主桌上的几名评审官也在彼此相视,却又默契地低头写下评级。
结果送去后,陈主簿有点兴奋,又反复将五张结果再看了两遍,才激动地宣布:“刚才诵读的七言绝句的作者是秦刚,他的最终得分是……五甲!”
“哗”堂内的众人都沸腾了。这可是“五甲”啊,说明是五个评审官全部给了甲等的评价,也是到现在为止的唯一一个全甲作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而此时,最激动的人与最失落的人,居然都是与秦刚一桌。
最激动的是他另外的两个同学,一个劲地向别人指着秦刚说,“就是他,秦刚是我们学堂的同学。”
而最失落的莫过于张徕了,随着一篇篇诗作的评分出来,他的“三甲两乙”已经稳居第一的位置好长时间了,眼看就要结束,却突然跳出来了一个“五甲”的作品,而且这个“五甲”的获得者居然还是秦刚。
主桌的几位评审官里,听到姓名后的毛滂与林武功都有一种“果然是他”的表情,另外三人则相对反应一般。
夏归厚拱手道:“这是本次诗会的第一首‘全甲’诗作,是否能请毛知军给我们评点一二啊?”
其他人都露出了非常期待的表情。
毛滂微微一笑,站起身来,对众人道:“此诗先看格律,对仗工整、平仄得当,起承转合也已深得其法。这是其一。”
“写端阳的诗,从纪念屈原入题本属常规手法。但此诗反而以景入手,以情思人,以人明志,以志抒怀。思精巧,环环相扣,这是其二。”
“诗词之道,非无病生吟,当能说出诗人的胸怀与志向,此诗末句的‘无酒独醒’之境界,本官亦是十分向往啊,这是其三。”
“综上三者,本官以为能给甲等之评定,汝等以为然?”
众人一起拱手称道:“毛知军高见!且一言以蔽之,我等深以为然。”
五甲作品既出,余下的几篇自然也就没有了悬念。
最后陈主簿稍稍整理了一下所有的评分结果,宣布了本次诗会的前六名获彩头的学子。
每宣读一个人的名字,该学子就站起向众人行礼。除了张徕以外,其他四人即使没能获得诗会诗魁,但也算是进了前列,入了在场官老爷们的法眼,又能拿了奖励的彩头,都是自已十分满意的了。
秦刚写下的这首端阳绝句,其实是元末明初诗人贝琼的作品。当时正好因堂外风雨乍起,秦刚脑中灵光一闪,便想了该诗的首句。然后在第三句时,原诗写的是海榴花,此时在东园,目力所及,自然没有看到海榴花,入眼的那处高台上,却芍药盛艳,当然要应景修改一下。只是为了音韵,思量用了芍药的一个别名余容,倒也十分妥帖。
贝琼的诗风温厚而高秀,也算元末明初之时的领袖坛之人,拿出他的诗来与一群初学学子比试,自然收获的是鹤立鸡群式的效果了。
而张徕虽然恼怒而沮丧,其实他输得并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