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亲,可是以结亲求和的意思吗?”
“正是。匈奴的冒顿(d单于势大,狼子野心,虎视眈眈窥伺中土。
今我天下初定,百业待兴,若和匈奴硬碰硬,恐不能胜。
更何况,但凡有如此强敌在侧,北方边境无论内外,皆不得安定。”
刘敬这话说得相当委婉,却正中刘季的下怀,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燕赵等地的诸侯王,包括已去世的老实巴交的前赵王张耳,其实与匈奴王庭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默契,这一点他早已知晓,但却无可奈何。
边境居民自幼与草原为邻,民风相近,熟悉匈奴等异域民族的情况,也善于与他们对战,虽从未获得大胜,但多少能苟延残喘地守住一部分边境。
这类私下的勾对,是明火执仗的养寇以自重,只要匈奴人不断扰边入寇,皇帝就不敢贸然对北边诸侯动手,只得采取维持现状的权宜之计。
但是,倘若一直纵容他们,无异于以自身血肉饲喂一头永远吃不饱的饕餮巨兽,终会被巨兽的贪欲反噬得尸骨无存。
若哪天皇帝不再甘心大权共享,决心逐一铲灭诸侯王,届时,不愿坐以待毙的诸侯王与匈奴联手反汉,简直是昭然若揭的结果。
这次,燕王臧荼敢于抗旨不来,倚仗的底气无非也是这点——
新朝初立,强敌环伺,全靠他燕国这个盾牌藩屏大汉,谁敢动他?
想到此处,刘季眼里隐有杀气闪过,额上的血管突突直跳,这些眼中钉、肉中刺,迟早要亲手一个个拔除,此为安内;
待域内平定,自己腾出手来,便能专心对付匈奴,不必担心后院起火,此为攘外。
攘外必先安内,安内的头等大事,是确保外部不出乱子。
“所以你的计策,是釜底抽薪。为了防止匈奴与别人结盟,索性我们先示个好,抢先一步与他们修好?”
刘季不自觉咬紧了后槽牙,沉默半晌,挤出了这个问题。
“陛下圣明。”刘敬深深一拜,
“若我朝以嫡长公主嫁与匈奴莫顿单于为妻,两国结秦晋之好,据臣估算,可替我朝换来二十载喘息时间。
足够陛下。。。。。。足够陛下剿灭内患了。
此正为臣之‘和亲’计。”
“嫡长公主,你是指鲁元吗?可她已与张敖有了婚约……咳,这倒也无妨,不是什么大事。
这样吧,你写个奏疏上来,我找大家同来议一议。”
“臣遵命。这虽为长远之计,臣只恐陛下不舍。”
“为国事,朕有何不舍?”刘季的语气变得轻松起来,转念一想,
“对了,此事暂且不要透露予皇后知晓,朕还是找机会亲自知会她吧。”
对于以儿女婚事换取政治结盟的操作,刘季并不陌生,相反,对于其中的奥妙与好处,他简直了然于胸。
五年前,韬光养晦的刘季还是砀(dàng)郡郡长,职位虽低但羽翼渐丰,在如日中天的西楚霸王项羽的光芒下,依然隐隐露出峥嵘之势。
为了避免成为项羽集团的眼中钉,刘季百般做小伏低,拜了项羽的叔父项伯为大哥,并承诺将女儿鲁元许配给项伯的儿子,以期项伯能助其转圜。
杀机四伏的鸿门宴上,果如刘季所料,项伯反手相助,送他一线生机,逃出埋伏。
后来,项羽大封诸侯,采用了亚父范增之毒计,打算将旧秦国的巴郡和蜀郡分给刘季,让他去做蜀王。
巴蜀地区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水源丰沛,看似富庶的秦国后院,然而这个安排背后的深意,却难逃张良的火眼金睛。
巴郡与蜀郡都位于四川盆地,因着比上青天还艰险的崎岖蜀道,最是易守难攻,适合割据自保,却断难扩张进取。
刘季一旦入了巴蜀,无异于走进了世上最温柔的牢笼陷阱,终生只能做个偏安一隅的诸侯王,慢慢溺死在天府之国的温柔乡里。
范增的用心,不可谓不深远,幸好,还有力挽狂澜的张子房。
他连夜带着黄金千两,登门拜访项伯,只为求一件事——
既然封刘季为巴蜀王的方案木已成舟,那可否请霸王项羽好人做到底,把紧邻巴蜀的汉中也一并赏给刘季?
毕竟,汉中地区是刘季军率先攻下来的,眼下也由刘季的部下郦商把守。
在项伯的劝说下,项羽答应了,刘季因此得到了汉中、巴、蜀三郡,定都南郑,号汉王。
项羽把刘季关进了重重上锁的囚笼,却在无意中,给他留了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