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文学

第六十九章【席卷南下】 (第1/2页)

这让伤势稍微好点的明潼关卫千总:吴俊振,听到后打算为死去的郡王殿下们报大仇,他主张愿为先锋,前去讨伐东虏建奴。

而明山东都指挥使:张献祯,也决定分兵出击,以明山海卫总兵:白广恩,带领万大军往西拦截东虏建奴,顺便去与明兵部右侍郎:赵光忭,他们汇合夹击。

自己则率领5万大军往东拦截东虏建奴,并约定在兖州府沂州韩庄屯与郯城县,这条南下官道上汇合,坚决把东虏与北虏他们拦截在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兖州府沂州(沂州卫)地区,不让他们继续南下南直隶淮安府地区。

此时满清内大臣:钮祜禄·图尔格,的两旗军队继续拉着物资,走官道南下兖州府滕县(滕县守御千户所),就被刚刚从连青山抄近路的明军们发现。

为了不惊动东虏建奴军队破坏计划,明兵部右侍郎:赵光忭,就吩咐所有明军火铳队们,全部换上了三百步射程的;一窝蜂、百虎齐奔箭、(群豹横奔箭),这类射程远且杀伤力比较强的火器,并开始装置火箭。

由于群豹横奔箭是有一百支火箭的,因此首先装设这类火器。

在装载准备完毕之后,明保定府巡抚:徐标,当即就下令本部保定府大宁都指挥使司统治下的保定左卫、保定右卫、保定中卫、保定前卫、保定后卫、茂山卫,这六卫明军负责近战刺砍东虏建奴鞑子。

待命令下达之后明兵部右侍郎就开始手举(铁鞭铳),快速射杀正骑马的满清正蓝旗牛录章京:辉发·屯赫尔岱。

在听到铳声之后,明军火铳队们也先发射远程的火箭弹,一排排射向东虏建奴士兵们。

顿时如同箭雨一般的;一窝蜂、百虎齐奔箭、群豹横奔箭,连续射击出去,打得东虏建奴士兵们不敢轻易靠近明军,只得用强弩还击。

但是明军们也不弱,知道东虏建奴必定会射箭,所以每一队的火铳手们,再射击完一轮火箭弹的时候,都会换个位置装弹再次射击,导致满清内大臣误以为中了埋伏,感觉四面八方都是明军?

心惊胆战的他便下令沿着官道撤退,一路狼狈逃跑,直到过了兖州府韩庄屯进入南直隶淮安府邳州(邳州卫)附近才安营扎寨。

看着东虏建奴士兵们被打退,明兵部右侍郎很是高兴,他继续下令明军追杀东虏建奴,务必要擒杀主帅。

在追击途中明军渡过兖州府沙沟集巡检司之时,就路遇了明山海卫总兵:白广恩,所部明军,好奇的明兵部右侍郎就询问道“你们怎么来了?莫非都指挥使也兵败了?”

于是明山海卫总兵就介绍了济南府首府历城县(济南卫)已经沦陷,以及明山东都指挥使:张献祯,借得大军南下之事。

得知事情的原因后,更让明兵部右侍郎感到不安!

因为他这边也因没有及时救援,导致鲁亲王殿下战死!以是责任重大,好在保住了明曲阜郡王:朱以海,不过依旧属于陷藩大罪!更加使他觉得,要打场大胜仗才行。

另一边的明山东都指挥使:张献祯,在行进到了兖州府沂州郯城县官道上时,前锋的明潼关卫千总:吴俊振,就发现了路上有大批的铁骑马印。

而明潼关卫把总:马维,见到吴俊振不走了,便走上来刚想开口询问,却也发现了地上的马蹄印。

只见吴俊振弯下身子捏了一把泥土,在叫来身后的车夫,询问道“你可识得,这北方的铁骑泥土味?”

这车夫是个常年驾车之人,他对这类味道很是熟悉,刚伸过手来轻轻一闻,就发现了马蹄的味道不同?

他当即便开口问道“南方的马蹄,踩下去的泥土味是很恶臭的,毕竟南方喂马吃干草与杂粮,因此马蹄印分泌的味道有些臭,而北方则不同!他们喂得多数都是新鲜的嫩草,因此马蹄印分泌出来的味道,比较清香。”

得知这一消息之后,马维就与吴俊振基本上就认定了是东虏建奴骑兵无疑。

于是他俩立刻跑去后面,前来禀报明山东都指挥使,说道“启禀都指挥使大人,小的在前面发现了大量马蹄印,您看是否要与郯城县的驻军们,狠狠地痛打一顿东虏建奴呢?”

此话一出正合明山东都指挥使的心意,他立即挥手示意让士兵们拿来笔墨纸砚,准备亲自写一封信,飞鸽传给明郯城县知县:于建琨,让他出点力。

这边正在县衙后院喝茶的他,见到有士兵走了进来,汇报道“启禀知县大人,小的发现外面有一只信鸽,还请大人过目。”

本以为是什么好事的他,再从信鸽脚上取下来信,打开之后才大吃一惊。

只见上面写着要联合抗击东虏建奴军队,不过需要以郯城县为诱饵,吸引东虏建奴的注意力,好让埋伏着的明军从后面杀出来,再趁机包围东虏建奴鞑子。

这倒是让明郯城县知县犹豫了一下,他决定报效朝廷试一试,实在不行就从后城逃跑。

很快满蒙联军们在劫掠完兖州府沂州磨山镇巡检司、罗藩镇巡检司之后,就来到了护城河边上,满清多罗饶余贝勒兼奉命大将军:爱新觉罗·阿巴泰,看了一眼汉奸明新泰县知县:王之林,这次还让他上去劝降守城明军,以试试他的忠心。

可把胆小怕事的他,给当场吓得两腿发软,连忙跪地求饶道“贝勒爷,您这不是让下官,哦不,是让奴才去送死吗?”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无双三国:我夺走了大汉气运" 火影:平民终成忍界之神" 世间长生仙" 穿成假少爷后,我娶大佬当老婆了" 兽世之四兽同行" 来生恋你" 醉吴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