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文学

第290章 想不想办个学校 (第1/3页)

可是这么多年以后,太祖皇帝的一些说法早就被他们给破坏的殆尽了,人们就是靠着孟子的学说,一步一步的蚕食了皇权。

如果他们真的践行孟子的道义,这也就罢了。他们打着孟子的旗号,干的全部都是狗屁倒灶的事情,甚至后面还出现了东林党这样的怪物。

看起来像是进步的资本萌芽党派,实际就是一种党同伐异。

至于荀子,已经没有什么人再喜欢他了。

在朱厚照的记忆里面,到了嘉靖的时候,荀子甚至被请出了孔庙,他的思想彻底被斥责为异端。

朱厚照没想到王守仁居然会跑到荀子那边去,这就让他很迟疑,同时也来了很大的兴趣。

要知道荀子的思想和现在的主流思想可是不一样的,甚至很多地方都是相反的。

于是朱厚照好奇的问道:“你有什么想法但说无妨。听你这么一说,本宫反倒更感兴趣了。”

听到朱厚照的这句话,王守仁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然后说道:“臣这些年走南闯北,越来越觉得这世间的事情就像荀子之中开篇说的那样: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这一条朱厚照知道,这是荀子的天行有常论,意思就是说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

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

其实说白了就是自然规律,唯物主义客观的自然规律。

这一点就与儒家的很多思想不一样,尤其是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相差甚大。

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官们都会把自然现象和君王联系在一起,只要哪里出了一些什么不祥的天象,那肯定就是皇帝没干好事。官们用此来限制皇权,同时也用此来获取利益。

在这样的情况下,荀子的这种想法自然是不被人接受的,甚至会被人摒弃、排斥。

在这个基础上,荀子还衍生出了天人相分的说法。

荀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天道不能干预人道,天归天,人归人,故言天人相分不言合。

治乱吉凶,在人而不在天。并且天人各有不同的职能,“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礼论》)

“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治。”(《天论》)

在这两个说法基础之上,荀子衍生出了自己的施政策略,就是制天命而用之。

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它、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为人服务。

荀况强调“敬其在己者”,而不要“慕其在天者”,甚至以对天的态度作为君子、小人之分的标准。

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

说白了就是不要迷信,要挽起袖子加油干。

朱厚照看着王守仁,然后笑着开口问道:“那你觉得荀子的天人相分和制天命而用之,说的可有道理?”

事实上前面的并不重要,这两条才是荀子思想的重中之重,尤其是最后一条。

如果要是信奉荀子的话,将会彻彻底颠覆现在的儒家体系。

王守仁想了想,抬起头看着朱厚照说道:“臣觉得有道理。”

朱厚照点了点头,然后再一次问道:“你也觉得人性本恶?”

说完这句话之后,朱厚照盯着王守仁,等到他给自己一个答案。

事实上这一条也是荀子很重要的一个思想,而且是与孟子背道而驰的,与现在儒家的思想背道而驰的。

荀子从天人相分的立场出发,否定人性中先验的道德根据。

在他看来,所谓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谓“生之所以然者”。

其自然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其实质就是人天然有的抽象的自然生物本能和心理本能,认为人的这种天然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

荀子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

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传奇1999" 小希莫怕" 明朝小相公" 我在末世建帝国" 三国之秦皇后裔" 夺回气运!杀疯仇敌改嫁渣男皇叔" 乘风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