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趁着袁绍稳定冀州势力的档口,占稳平原,再以平原投奔袁绍,怎么也比单枪匹马又毫无来历出身地去投奔袁绍要好。
丁徒也是觉得此点在理,才跟着他一起打理起平原,而没有立时去寻袁绍。
这本就是乱世之中,邀宠获功的一种方式。
郭嘉却像是不知道般,言辞中似根本没未季白作此打算。
如果是其他人还可能是没有想到,但面前是郭嘉,季白不会觉得他是疏忽了没想,所以他这是自动替他们否决了这个选项?
季白心里的疑惑一闪而逝,却没揪着这个问题深究。
他还没忘,他同郭嘉在这里东拉西扯,目的是要收服郭嘉,而第一步就是要让对面这人对他另眼相看。
对于一个谋士来说,自然只有优秀的主公才能让他们的心里升起涟漪。
可惜,季白天然没这个优势。
他只能尽可能地利用对于历史的先知,把自己也塑造成一个才高八斗、算无遗策的策士,来激起郭嘉的惺惺相惜之意。
“奉孝说得极是。”先要肯定对方,再要超越对方,“只老子有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青州黄巾,其势虽盛,然组织散漫,军纪混乱,首领短视,麾下凋零,不足为惧。袁绍与公孙瓒,均自视甚高、轻谋好勇之辈,袁绍手下能人辈出,却不能用;公孙瓒性情急躁,不能稳扎稳打。这两个人,都很容易在气势最盛时行差踏错,由盛转衰。”
郭嘉默默地听了季白的分析,一时没有说话,倒不是如季白所期望的那样,因听他一番话而茅塞顿开,而是察觉了季白所言和所行间的矛盾。
郭嘉最善把握形势,对于很多常人许都不会察觉的细微迹象,他一向把握精准。而在识人方面,他虽不似荀彧善谋人心,但对人性的幽微审视和人情的通透明达,亦是常人所不能及。
季白说的这些,郭嘉就算稍有异议,也只是在细微处,大方向上,他是认同季白所说的。
但他同时也察觉到,季白直接地回避了他所预估的这些形势和未来对于他和他主公所占之地的影响。
在季白的潜意识里,似乎这所有一切都被屏蔽在平原之外,他的脑子里就跟没想过一旦这些真地发生,要如何应对或利用一般。
这不是一个谋士正常的思维和取向。
郭嘉自动帮季白否决了投奔袁绍这个选项,是因为在他提到韩馥以冀州让袁绍时,季白所不自觉地流露出的不以为然。
在对待主公的态度上,这世间大约有两种人。
一种,无论对主公是崇敬也好、鄙夷也罢,只要他能让自己发挥所长、达成所愿,便愿竭诚效力。
另一种,却绝不会依附一个令自己不喜的主公。
季白看着性情温和,没什么侵略性,但眉宇间自有一股天真。郭嘉不知道这是因为季白是在现代的和平条件下长大,是被平顺无忧的生活所骄纵出的任性,却直觉认为季白是第二种。
他是不会去依附袁绍的,这是郭嘉一开始就有的判断。哪怕平原之主,也并不是他。
再听他对袁绍、公孙瓒的评断,郭嘉就更是肯定了这点。
但他既看得出这两人的结局,又怎会不明白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道理。
袁绍已将勃海让于公孙瓒之弟公孙范,如今公孙之兵与黄巾军战于勃海,平原距勃海,又不过一日之程,无论是公孙之兵,还是黄巾之重,对付起平原来都如探囊取物,而这人也不知是根本不在乎,还是笃定了这两家都顾不上他。
但不论是哪一种,郭嘉都不打算再跟季白继续掰扯下去了。
眼前人不尽不实,明明看着是个老实孩子,其实却比他还能鬼扯。
郭嘉起身,“日头已经偏斜,正适合赶路。嘉便不再久留,就在这里与小白兄后会有期了。”
“诶诶?”季白赶紧跟着站起来,这怎么说着说着,就要走了。这位鬼才谋士就没点儿相见恨晚、要跟他畅谈天下大势的想法吗?
“奉孝这就走了?”季白一时茫然,都不知道该如何留人,“我正要往临淄处去见臧刺史,奉孝既然没有特别的目标,不妨与我同行一段?”
郭嘉笑笑,“嘉与小白兄相谈甚欢,亦有意多加相处。奈何于嘉而言,临淄实非太好的去处,只能忍痛告辞了。”
他说着,便拱手为礼,然后握着长剑,转身去牵马。
季白被搞得词穷,跟在他屁股后面,差点就想说:那你去哪儿,我跟你去!
郭嘉从树上解了马,扭身见季白跟在他身后,虽面上还勉强维持着自然的姿态,其实心里已经有些抓耳挠腮。郭嘉不解地看向季白,“小白兄还有事?”
“呃……”季白语塞,正不知该说些什么时,就见不远处的山道上跑下一拨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