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事相持,屯留之地的三城已经被王翦攻下两城,只剩下一城也被团团的围困,不出意外,只消静待时机,便是擒拿樊於期与长安君成峤。 只可惜,因二人叛乱,被赵将庞煖得了先机,秦国损失一员大将,蒙骜将军经历三王,一身战功赫赫,想不到却身陨于此。 军令被快马加鞭的传回咸阳城,直入章台宫,此时早朝未散,秦国诸位大臣仍旧在大殿之内商讨诸般,其上首,则是冕冠加身,九旒相随,玄色红袍加身的秦王政。 高居在上,俯览群臣,一股越发浓郁的威严弥散,旒石晃动,视线扫视诸般,于此掌控秦国偌大的疆域,调度秦国内政与军政。 左侧为中常侍赵高,静立再旁,一语不发,低头无言,静待秦王吩咐,然则,一双灵敏的耳朵却是无时无刻不在回旋整个大殿的动静。 “报,王翦将军送来前线急令!” 战事通告无忧,从屯留归来的那兵士手持令牌,一路入秦宫,行至章台宫前,殿前守卫的则是前些时日招揽的秦国宫廷剑师辛胜与李信,职位左右中郎将。 那兵士跪身一礼,双手将手中的竹简高高举起,朗声而道,如此,直接令得辛胜与李信神色大惊,左侧的辛胜当即对着那兵士一礼,双手将竹简接过,对着李信点点头,踏步走入殿内。 行至殿中,未至前,亦是屈身跪下,将手中竹简举起,口中朗声之语滚滚,回旋在偌大的章台宫中,令殿内群臣为之侧目。 遇此事,礼数可免,无人追究殿外兵士与辛胜之过,在上首秦王的示意下,中常侍赵高屈身小跑而下,便是将辛胜手中的竹简取回,正要将竹简递给王上,却见秦王单手轻摇。 见状,赵高一礼,便居于上首左侧,将手中竹简缓缓打开,视线落入其上,顿时明亮的双眼为之一缩,闻此刻殿中寂静,不敢迟疑,便是高声将竹简之音徐徐道来。 “臣王翦奉吾王之命,率十万精兵平长安君成峤与樊於期之乱,与屯留合张唐将军一处,今已下屯留两城,长子、壶关在手,长安君与樊於期是日便可擒拿。” “然,先前二人叛乱之时,蒙骜将军欲班师平乱,亲自断后,不甚遇赵将庞煖、扈辄伏击,一万大军覆没,蒙骜将军亦身陨当场,为我秦国之大损。” “虽如是,但军心激昂,王翦必平乱屯留,以报王上恩德,以慰蒙骜将军之死!” 一卷竹简,字数不多,赵高声色脆亮,音韵颇有穿透力,神色略有悲戚,但还是平稳不乱的将整卷竹简读,而后,躬身一礼,将逐渐置于王上身前条案一角。 话音落下,整个章台宫一片寂静,群臣相视一眼,均不敢出语,想不到因为一次小小的叛乱,竟然令秦国损失一员大将,着实可恨,于此事,想来王上更加愤怒。 “吾王在上,想不到因长安君成峤与樊於期之事,竟然令我秦国损失大将,更是国威有损,若是不将长安君成峤与樊於期擒拿、斩杀,只怕列国轻秦。” “为今之计,当派一队轻骑兵,亲往屯留,一者慰劳军士,犒赏颁赐,二者,激昂军阵士气,必要一举将樊於期、长安君成峤斩杀!” 殿中无语,未几,位于殿中右侧臣最前方的一人,头戴高山冠,面容清瘦,红绿锦袍加身,玉环腰腹加身,闻竹简之意,眼中精光涌动,便是出列,跪身而应。 “相邦此言颇合寡人心意!” “辛胜,寡人命你亲率五千骑兵,出函谷关,日夜奔至屯留,传达寡人之令,犒赏军士,督军而战,下屯留之地,凡是助力樊於期与成峤者,一律斩杀!” 闻下首相邦吕不韦之言,秦王政直接从条案后起身,九旒垂下,看不清神色,但观其动作,已然可窥愤怒之气。 对着相邦点点头,便是将目光放在殿后那身穿铠甲的中郎将辛胜身上,一语而落,便是诏令下达,直入辛胜耳边。 “诺!” 辛胜神情凝重,不敢迟疑,此事乃是自己第一次执行任务,必要让王上满意,双手抱拳,沉声而应,旋即,便是缓身而出章台宫。 “蒙武!” 观辛胜离开章台宫,秦王政身形仍旧立于上首,俯览群臣,挥手令相邦归位后,便是将目光看向殿下左侧军方阵营,那里位列前方的一人此刻正神色悲戚。 一语而落,那人身穿暗黑色铠甲,应声出列,屈身跪下。 “汝父蒙骜为秦将,历三王,为我秦国开疆拓土,功勋卓著,今虽死,但寡人仍封其为大庶长,食邑千户,其子蒙武由卫尉调令内史。” “我记得蒙武你曾说过,你有两个儿子,今岁几何?” 蒙骜虽非老秦人子弟,但一生为秦,丝毫不逊色秦人,如此之人,若是不厚待
之,只怕会令外臣心寒,秦王政一边言语,一边从上首走下,直入殿中,看向身前的蒙武。 翻滚脑海中的信息,蒙骜将军子嗣尚可,军人世家,想来后辈均有不菲血性,虽然依秦法,蒙骜将军的爵位不能够继承,但遗泽可落。 “微臣替家父拜谢王上!” “武有两子,长子蒙恬,于长平之战而生,今岁十九,次子蒙毅于庄襄先王继位时生,今岁有十!” 拱手沉声而应,蒙家入秦数十年,今日父死,恩泽降临,一时间,蒙武心中百感交集,虽如是,但此举便是秦王对于蒙氏一族的看中,以头触地,久久未起。 “今岁十九,与寡人一般,又于长平之战而生,当与军阵相连,待此行王翦平乱归来,当于王翦帐下听令,历练数年,希冀与蒙骜将军一般,为寡人开疆拓土,完成不世之业!” 想不到蒙武的大儿子也是于长平之战而出,当真是与自己有缘,只要本事不查,自己不吝啬将其提拔,话音婉转,直落蒙武的耳边,亦是落在章台宫所有群臣的耳边。 这一次,秦王政要向群臣示意,只要有功于大秦,有功于自己,均可爵位加身,荣禄加身,福泽恩荫后辈,万世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