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是秋果奇景。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连小孩子都会说一句“金秋十月,硕果飘香,我们欢聚一堂……”好吧扯远了,但郁达夫却用了一个词:淡绿微黄。细叶之间淡绿微黄的果,同样也是清清静静、浅浅淡淡的,和硕果累累之类的词语完全搭不上边。】 唐朝。 诗画双绝的王维不由自主点点头,从色彩艺术的角度,这种淡而微细的颜色正是能给人清静之感;而从章的角度,既要表现悲凉,便不能选成熟之果实。 “人趣性,自取景也可以见得出。” 裴迪也觉得这景致写得如在眼前,不过他对前面那句话更感兴趣:“金秋十月,硕果飘香,我们欢聚一堂。这好像是宾礼迎客之语,怎么他们用得这样普遍?连稚童都会说。” 没有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并高中大学等一系列开学典礼的裴迪自然不知道这句话在未来的风靡程度,甚至觉得还挺朗朗上口。 【这里,他将笔触详细地落到了不起眼的秋枣上。枣是细小的,比起其他果子来,体积好像没那么显眼,但胜在普遍、常见。 “屋角、墙头、茅房边、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大家一定发现了,这很符合郁达夫这篇章的取景标准,寻常、不起眼、带点疏淡萧瑟,于是那点悲凉的感觉就又出现了。 郁达夫对北平的记忆与这些果树相关,可细究起来,却是不那么美好。 当年,郁达夫留学日本,回国后曾出任北京大学讲师。顺便,他教的是统计学,不是学。】 太极宫。 李世民思忖道:“留学日本,是派使者到日本去学习?” 他觉得有些怪异,向来都其他诸国来大唐学习,后世怎么颠倒过来了?没记错的话,那日本,就是后来侵略中国的国家吧? 长孙无忌也觉得有些奇怪,迟疑道:“莫非是后世的中国,国力不如日本?” 因为不如,所以要学习;因为不如,所以会被打开国门。 “拿舆图来。”李世民眼神微凛。 很快就有宫人将舆图取来,李世民看着上面疆域,将目光投向边境:“倭国、新罗这些国家未来的国力都会胜过华夏吗?” 长孙无忌从舆图中抬起头来,看着沉吟不止的君王,谨慎道:“治国亦如逆水,有倒退之险,如千帆竞发,一舟初时强势,百舸莫望,然中途辗转,浮沉不前,而其他舟子矢志猛进,如此,则一日后,日日后。” 这话说得不甚委婉,李世民听着心惊,又想起先前曾听到的鹰酱、老大哥,这世上未曾知晓的国家尚不知凡几,若将它们俱看作河道中的舟子,则如今华夏所走每一步,分明都关涉后世! “辅机,”他看向身旁极为倚重的臣子,表情郑重,“依你所见,大唐是否也可遣人出海,寻访诸国?” 长孙无忌拱手:“陛下圣明!只所遣之使,职责如何,尚需与诸僚商议,再做图 谋。” “”“” ?本作者春山有信提醒您最全的《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课[历史直播]》尽在[格♀格党学],域名? 长孙无忌一愣,也反应过来:“在各地设置官学,倒不失为育才的好法子。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似为上下一体,若陛下推论不差,那岂非地地皆有此四学?!” 君臣一人一齐沉默了,这样的话,那院规模也太大了。他们的朝廷是怎么负担得起的? 但是但是,规模如此庞大,那培养出来的才人士子又该有多少?对国之助力又该有多少?想象了一下天下士子蓊蓊而入长安的样子,李世民发现自己有些心动了。 他咂摸着后面出现的新名词:“统计学,不知是何学术,朕还以为郁达夫只是个士。” “统为合,计者,会算也。莫非是将各项数目统合会算?”长孙无忌开始说解字。 可是,这项学术有何资益呢? 【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分支,属于理学学士,郁达夫还是个双栖大佬。】 李世民满意了,这还是楚棠第一次这么合他的心意,想知道什么就解答什么。 他与长孙无忌合计起来,未央宫里的刘彻也没闲着:“数学,就是计算吧,后世的大学还教授这些?” 他留了个心眼,暂时将这个名词存在他的“备忘录”里,准备水镜结束再作讨论。 与此同时,北宋,程颐程颢不可置信地站了起来大声斥责道:“理学为天理道德之学,术算小道岂能列入其中?!” 简直是不知所谓! 【任教的日子是难得平静的,可惜,他的长子龙儿死在北平,就葬在郊外的坟山,郁达夫十
分悲痛,直到孩子去世百日后仍觉泪流不止。那淡绿微黄的枣子,就长他的记忆中: 院子有一架葡萄,两颗枣树,去年采取葡萄枣子的时候,他站在树下兜起了大褂,仰头在看树上的我。我摘取一颗,丢入了他的大褂斗里,他的哄笑声,要继续到分钟。今年这两颗枣树结满了青青的枣子,风起的半夜里,老有熟极的枣子辞枝自落,女人和我,睡在床上,有时候且哭且谈,总要到更深人静,方能入睡。在这样的幽幽的谈话中间,最怕听的,就是滴答的坠枣之声。 北平的枣树,藏着他难言的丧子之痛。】 这段话写得疏淡,和《故都的秋》的笔触大体不差,闲闲散散,含蓄深情,惹得水镜之下的士心中一酸。 夔州。 老年杜甫不自觉垂眸,即使已经过去半生,每当想起当年回家,亲眼见到幼子已然冻饿夭折的旧事,他都会心痛不已。人生最悲痛者,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郁达夫,怕是再看不得枣树,忆不得昔年种种,他眷怀的,哪里是北平,还是当年的弄子之乐。 明朝。 归有光望着项脊轩外雨丝如注,眸中难掩哀怀。庭院里枇杷树葱茏,棕褐的枇杷果掩映在叶间,点点雨珠覆于其上,似是在晶莹的垂泪。他伸出手,仿佛想 触碰, 又颤着指收了回来, 低低地念: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清朝。 学家袁枚如有所失,他不曾经历丧子之痛,可是他也失去了最亲近的妹妹。 袁枚想起幼时,妹妹素也是个淘气的性子,看着他捉蟋蟀,自己也要跟来。寒冬风厉,蟋蟀冻僵而死,又是妹妹同他一起将蟋蟀埋葬…… 他们一起度过总角之年,一起读识礼,可妹妹却因所托非人,最后抑郁而终。 “生前不堪想,死后不可知,为兄纵有许多交代,幽冥之下,你又可曾听见?” 袁枚恨恨地一捶桌角,胸中悲痛几乎喷涌,既恨妹妹在夫家所受的种种□□,又痛自己愧为兄长,救不得分毫。 郁达夫的几颗枣,一时挑起了许多人的伤怀。 【五幅图景,或从景物本身,或从景物背后的深情,俱是传递了清、静、悲凉的题旨。故都秋日,已是淋漓尽致了,但课结束了吗?还没有,紧接着,作者跟了一长段议论,来表达自己对秋的看法和秋与学的关系。大家仔细看一下,这一段是不是有点多余?他为什么要放在这里?】 水镜上截出了章中的议论段落,底下的人学士各抒己见—— “秋景已述,自可结束,这段论议似乎确有些画蛇添足。”这是单纯想要赏个景的裴迪。 “由景至理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怎会有多余之说?”宋诗颇重理趣,梅尧臣倒是觉得这一段议论字将前面的写景之笔深化了。 “前面几景是俗,这里加入一段论议字,就是人的雅趣了,郁达夫到底是士气更为浓重。”张岱饮了口酒,悠悠点评。 刚刚看完舆图的李世民盯着上面的国名:“英、德、法、意,世上竟有那么多国家!”突然感觉大唐也不是很大了。 遣使出海的事,看来应该更重视些。 咸阳。 嬴政再次捕捉到那异形的符号:anthl联系上下不难猜出,这应该是册集子的意思。他眼神微凝,不太能理解这种人把戏。 在一排中国字中突然看到外国语言,还不止一个,有些许强迫症的始皇陛下表示,他看着挺不习惯的。 北宋。 欧阳修微微激动:上面说的欧阳子的《秋声》,一定是他的章吧!这个名字取得真好,等看完水镜,他就去把章写出来,不能让后世的学子失望! 另一边,苏辙碰了碰自家哥哥的手臂:“兄长,看来你的《赤壁赋》在后世流传度颇广。” 苏轼对再次看到的这个熟悉的名字也产生了点好奇:“看来子是的,却不知作得如何。” “兄长的章自然是极好的!”苏辙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他对自己兄长的才学可是非常有信心的! 苏轼没忍住笑了笑,看着水镜上的那一行字,赤壁,应是三国鏖战之场?苏东坡是我未来给自己取的别号? 倒不知有何因由。后世多次提到他的诗, 那他应该也是能上教材的吧!苏轼忽然有些期待了。 【关于这个问题, 许多论家也有过讨论。比如孙绍振老师就说,这一段与前有割裂之嫌,非常突兀。难道郁达夫感觉不出来吗,为什么他要这样写呢?这里有个八卦的说法
。】 哦?有八卦! 大家的头抬了起来,想到《短歌行》时听到的八卦之语,嘴角不受控制地露出了隐秘的笑容。 【我们知道,按照钱理群教授所划分的时段,现代学可分为三个十年,郁达夫,可以说是第一个十年的顶流作家,连迅哥儿都要稍微避一避锋芒,找他约稿的杂志社不知凡几。 据说,《故都的秋》这篇章就是约稿之作。约稿人叫王余杞,是个学青年,也是我党的早期党员,左翼作家。 据郁达夫的日记,王余杞催稿非常之猛,写信上门都来了一套,郁达夫鸽了许久,快到截止日期了,才堪堪完成这篇《故都的秋》。 没想到吧,这么好的一篇散,其实是被催出来的急就章。】 水镜之下的众人: 确实挺没想到的。 明朝。 冯梦龙听到这个说法,第一反应是好笑。他平时颇写了一些话本子,也很受商的欢迎,那杂志社,听起来应该是后世的杂志作坊一类。后世的商竟会堵着士的门催稿,实在是太出人意料了。 他摇摇头:“若是有人这般向我催稿,我怕是要夜夜不得安宁。” 咸阳。 嬴政捉摸着楚棠的话:党者,集群也。《论语》中曾说,君子不党。其字常含贬义,楚棠提起“我党”来,语气极为自然,又隐隐有些骄傲之意,这个“党”到底代表什么,才能让她这样亲近? 思忖半晌无果,他转而去关注另一个问题:“依水镜所言,郁达夫将章付于杂志社,杂志社发出,则天下人可见。那若是用来颁布政令,岂非亦是事半功倍?” 诶?李斯猛然抬头,陛下说得对啊!若将法令颁于其上,令乡里小吏宣读,百姓便可知秦法,这于施政大有裨益! “可是,竹简笨重,丝帛亦是不便” 李斯闭嘴了,因为楚棠放出了当时的稿原件,泛黄的图片上分出了好几个方块,有大有小,上面是整齐排列的一行行小字,字迹清晰内容颇丰,右侧方框写着“当代学”四个大字,正中间载着《故都的秋》章。整张图片看起来比竹简容量大,比丝帛方便。 原来后世的字写在这上面! 他赶紧转头看向秦始皇:“陛下” 嬴政显然也发现了其中的机要,之前商议科举取士时,他们君臣就疑惑过,到底是什么样的写工具能支撑这样全国性的考试,今天可算是窥到些端倪了。 “告诉墨家,若能造出水镜中的写之物,朕再有封赏。” 他也有遗憾,不知其中造物之理,但能得 知写之物已是难得,纵过程艰难,也总要试它一试。 同秦始皇一样,其他帝王也发现了图中刊物的其他功用,纷纷下令采取相关措施,而许多商更是从中窥见了商机,也琢磨着办个杂志社,找些人名士约稿,这其中又以宋元明几代的商最为积极,而本身就颇有名气,又幸运地被水镜点名提到的冯梦龙,一时之间连家里的门槛都要被踏破了。 万万没想到,前脚还在取笑郁达夫,后脚他就成为了郁达夫。 【写稿是按字算钱的,同时还有字数要求。设想一下,郁达夫洋洋洒洒写完各幅图景,一看字数好像不太够啊!再写景也不行了,于是宕开一笔,加段议论,字数够了,深度也有了,一举两得! 包括中的“是北国的清秋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ldenda。”“或各国诗的anthl,许多论家也认为有凑字数之嫌。 稿子催得急,灵感告罄了,凑点字数,好像也没什么问题。】 楚棠讲到最后,自己没忍住先笑了起来,然而水镜下的众人纷纷表示:啊这真的有人这样解读章吗? “为情造,怎会是为了蝇头小利凑字数?!这些论断简直侮辱我等士!” “就是!此议论深而精,用在此处就如锦上添花,那些论家懂什么?” 许多士纷纷怒了,觉得这个说法过于草率,好在楚棠接着讲了: 【当然,这种解释写在试卷上是不会得分的,也不太庄重。我们来浅浅分析一下。 郁达夫是个人,古典学修养颇深,他的对秋的眷恋和悲凉的美学趣味,其实都带着很深的人雅致,哪怕后面他写了蟋蟀耗子、都市闲人,他的雅趣仍然占了大头。 人,或者说名家的写景散,若想与寻常人之作区分开来,大多会采用的一个手段是议论,在议论中展现深度。 比如说课本中有过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宋人都爱说理,王安
石也一样,他和弟弟还有朋友一起去爬山,记游之余还要在后面加一段“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发表一下旅游感悟。 郁达夫在这里加入一段议论,恰恰是一种典型的人之笔。他以古起笔,再谈到西方学,就是要说明,世界各国对秋都有一种独特的情怀,而最深沉的秋味,只有在中国的北平才感受得出来,再次回扣“故都的秋”的题旨。】 这个解释看起来就正常多了嘛!刚刚还义愤填膺的士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被提到的王安石面不改色:一草一木皆有感,这才是人本色,有什么值得说的吗? 再次看到王安石的名字出现在水镜上宋神宗同样颇为满意,王先生果然是大才!而内宫里的曹太后不屑地冷哼一声,《游褒禅山记》写得一定不如《赤壁赋》。 唐朝。 韩愈回味着 王安石的那句话,虽然寥寥几笔,然而流畅精益、从字顺,与连篇累牍的骈截然不同,倒是和他提倡的古颇为相似,细读之下还更为平易,当下便喜欢上了三分。 “我便说,古才是真正的好章!” 他神情振奋地铺纸,准备给柳宗元修一封,再详细阐释自己的古主张,时下风,该变了。 北宋。 苏辙道:“楚姑娘说宋人爱说理,不知兄长的《赤壁赋》是否也有说理之句。” 苏轼状似认真地想了想,道:“或许是略论了几句曹操的败亡之理?”他觉得自己还是很喜欢议论古今的,名字都叫赤壁赋了,一定会写到赤壁之战的吧? “说来,我新近读史略有所感,构思了一篇《始皇论》,待写成之后,再与你品鉴。” 苏辙一喜:“甚好!那便坐等拜读兄长大作了。” 【但其实仔细来看,郁达夫这段话颇有些疏漏,因为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古典诗中,秋的情调都不尽然是深沉、悠远、严厉、萧索的,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比如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又比如苏轼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还比如这两首。】 楚棠没有再念,而是将字放了出来,众人一齐感兴趣地抬头去看。 “《浪淘沙·北戴河》,这是一首词?北戴河又是何地?” 带着疑惑,大家慢慢品读起来。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奉天殿。 朱元璋猛然一惊:“这是那个人写的词!” 楚棠虽然没有明说,但词中的气势,还有末尾那句“换了人间”都非常熟悉,俨然是那首“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翻版! 太极宫。 李世民也被这首词给摄住了:“大雨落幽燕,则雨有铺天盖地之势,笼罩幽燕之地。滔天白浪翻涌,似与雨相接,更见水天茫茫、河浪莽莽之势。只这一句,便是压倒所有写秋的诗篇,此人气势何其磅礴!” 他继续往下读:……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当年曹操跃马扬鞭,写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之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想来便是化用其句,但萧瑟秋风恰似当年,人间已然变换一新” 李世民说不下去了,他和朱元璋想到了同一个问题:换新天、换人间,后世到底变成了什么样子,才会让人写出这样的惊人之句?! 帝王个个心惊,人学士则为这首词中蕴含的气势所震惊。 长安别院,李白吟咏再三,赞叹不已。时人多赞他的诗发想无端,如滔滔江河,可眼前这首气势之磅礴、眼界之开阔,简直是亘古未有! 他狠狠灌下一碗酒:“何时焉得有如此词人!” 极为擅长怀古诗词的刘禹锡看到“往事越千年”之句时直接瞳孔微张 ,沧桑之变是怀古之笔中老生常谈的话题,他也有“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的句子。 可是“往事”着一“越”字而翻覆千载时空,于史笔的深沉感慨之外,竟有欣欣向荣的蓬勃之势,就仿佛就仿佛已经改天换地了似的! 怎么会有这样的怀古词! 一心想与后世诸位诗人争个高低的曹操也沉默了,此等气势,他望尘莫及。 但水镜还没有停,另一首接着出现了。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未央宫中的刘彻不
由得坐直了身体,这些句子非常简明,简明到有些寻常,可是那句子里的诗人看到的,却是万山尽被染红,遍野如火燎原,江水澄碧、千帆竞发,雄鹰搏击于长空万里,群鱼空游在碧波江心苒苒物华俱在青天之下迸发出蓬勃生机! 刘彻的呼吸有些急促了,汉之学多沿楚风,他读惯了“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宋玉悲,哪怕见了刘禹锡的春朝笔和苏轼的橙黄橘绿,却还是难改对秋的固有情绪。可是这首词却如利剑横空劈下,生生划破他心里的萧瑟深秋。 那个人紧接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刘彻忽然被唤起了一种难以言喻的豪情,自高祖斩白蛇起义,历诸吕而成景,他接手的是一个庞大而仍有虚弱的帝国,九州十三郡,顽敌踞边陲,大汉的沉浮由谁来主宰? 他忍不住又读了一遍这首词,突然觉得有些恐惧,又有些恍惚,他难以抑制地想,能写出这首词的,到底是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