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军虽然暂时收兵,但是,此时此地,在夏军阵前,有一个人依然在耀武扬威地显摆,谁呢?王世充的侄子王琬。可能有人会有疑问,王世充的侄子王琬,不好好待在洛阳城中,为什么会出现在窦建德军中?
前说过,唐军主力在李元吉、屈突通的率领下,围困洛阳,王世充坐困孤城,突破不了唐军的外围封锁,内心无比焦灼。而且,窦建德的十几万夏国援军,又被李世民拖在虎牢关,无法脱身。
万般无奈之下,王世充只得投鼠忌器,派出两个使者王琬、长孙安世,连夜出城,前去虎牢关夏军大营,请求窦建德赶快和唐军决战,驰援洛阳。其中,王世充的侄子王琬,正是两个使者其中之一。
王琬、长孙安世来到夏军军中后,当时,凌敬正向窦建德献“围魏救赵”之计,绕过李世民精锐,渡过黄河,袭取李唐河东之地,压迫关中防线。因此,王琬、长孙安世二人,上下打点,花费重金,贿赂夏军的重要将领。故而,夏军诸将一致排挤凌敬,怂恿窦建德出兵决战。在诸将的撺掇下,窦建德头脑一热,决定和李世民决战。
正因如此,王琬才出现在夏军军中,参与了和唐军的虎牢关决战。毕竟,郑、夏两国,目前是一条船上的盟友。虽然,郑国没有能力派出军队,配合窦建德的作战。但是,面子工程还是要做的,王琬留在夏军军中,就是郑国表面上做做样子罢了,证明两国结盟御唐的诚意。
所以,当两军收兵之后,王琬仍然在阵前耀武扬威,迟迟没有回去。问题是,王琬的行为,过于张扬了。他胯下的那匹战马,便是以前隋炀帝的御马,长得高大威猛,骨骼雄健。而且,王琬身上穿的铠甲,也甚是光鲜亮丽。这身行头,特别容易成为唐军的靶子。果然,王琬的厄运,很快就来了。
唐军收兵回营,不一会儿,李世民偶然出营巡视,观察敌方军情。结果,李世民一眼就看见了在阵前显摆的王琬,心里非常不爽。特别是,王琬胯下的那匹宝马,引起了李世民的注意。要知道,李世民尤其钟爱宝马良驹,看到王琬的坐骑,不免有些心动,随口说了一句:“彼所乘真良马也。”
这也许就是李世民随口一说,发出的一句感叹罢了,并没有放在心上。可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有人却放在心上,谁呢?猛将尉迟敬德。当时,李世民出营巡视,尉迟敬德随行左右,护卫秦王安全。
听到李世民脱口而出的一句,那家伙骑的真是一匹好马。尉迟敬德立刻来了兴致,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当即主动向李世民请缨,拍着胸脯保证道,大王请放心,末将马上前往,帮您把那匹宝马夺过来。
一看尉迟敬德要前往夺马,李世民这才反应过来,赶忙上前阻拦,说:“岂可以一马丧猛士?”意思是,我就是随口说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马再好,也没有一个勇冠三军的大将重要。我身为大唐的三军主帅,怎么会因为区区的一匹马,而让一员大将无端丧命呢!
这还真不是李世民杞人忧天,他的担忧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呢?因为王琬处于前沿阵地,身后便是夏军主力。如果尉迟敬德直冲过去,惊动了敌营中的夏国大军,招来对方的疯狂反扑。到时候,不光是尉迟敬德会白白送了性命,整个唐军战线也会受到冲击,将会打乱李世民的作战计划与军事部署。
谁知,李世民越是这么说,越能激起尉迟敬德的争强好胜之心,自己还偏要夺下那匹马,献给秦王。所以,尉迟敬德没有听从李世民的规劝,与自己的两个助手高甑生、梁建方,策马扬鞭,三骑猛然冲杀,直奔王琬而去。
由于王琬的靠近前沿,位置比较凸出,再加上尉迟敬德是突然冲来,王琬自然没有防备。再加上,尉迟敬德是那样英勇的一员猛将,王琬岂是他的对手。因此,没等王琬回过神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就被尉迟敬德一把揪下马来,当场生擒。然后,尉迟敬德裹挟着王琬,连带着那匹马,扬长而去,返回唐营。
尉迟敬德这一连串的动作,把所有夏军士兵都惊呆了。他的速度也太快了,根本来不及派兵拦截,只能眼睁睁地望着,尉迟敬德绝尘而去,生擒王琬回营。看到尉迟敬德得胜归来,李世民总算松了一口气,遂又委派尉迟敬德,前往黄河北岸,收拢留在那里的1000余匹牧马。等到尉迟敬德回来后,李世民下令,整军出战。
那么,尉迟敬德为什么要执意生擒王琬,夺取良马,甚至连李世民的劝告都不听了?并非只是简单的逞逞英雄,彰显个人的武力值。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摧破敌胆,重挫敌军士气!
众所周知,两军对垒,斩获、杀伤敌军再怎么多,也没有比生擒或杀死敌军主将,对敌方士气的打击,来得更直接。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百万军中取敌首,正是这个道理。
尽管王琬不是夏军阵营的将领,但他毕竟是王世充的亲侄子,何况此时身处夏营,也算是夏军的一份子。故而,王琬的被擒,对于郑、夏联军的打击,尤其是对夏军士气的打击,格外沉重。本来,夏军此时已是一支疲劳之师,现在又遭到这样的重击,全军上下的沮丧,可想而知。
虎牢关决战前夕,夏军前哨作战失利,与唐军战成平手,毫无进展;盟军将领又被生擒,士气受挫。战场形势的发展,越来越不利于夏军。但是,话说回来,尽管如此,窦建德依旧占据着绝对优势,他手上兵力雄厚,大兵压境,逼迫不到四千的玄甲军。只要和李世民耐心打下去,窦建德未必不能取胜。
不过,正应了那句话,“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李世民的道行,还是比窦建德要深。他早就找到了对付窦建德的妙招,绝不会让窦建德得意太久。只不过,时机还没有成熟,一旦成熟,李世民便会一举收网,一击命中,彻底灭掉窦建德的所有精兵主力,将夏国政权了结在虎牢关。
终于,虎牢关真正的决战,还是最终开启。这场针对窦建德的棋局,也到了收官的时候了。
李世民坚持按兵不动,不与夏军主力正面交锋,故意吊着窦建德。这样一来,李世民坚守不战,窦建德便无法与唐军决战,也无法快速从正面突破虎牢关,甩开李世民的纠缠,赶赴洛阳。更关键的一点是,虎牢关的战事不能再拖下去了,如果继续和唐军在虎牢关干耗,军心、士气必然会被完全耗尽,彻底失去战斗力,失败是早晚的事情。
从奔赴虎牢关开打,直到现在正式决战,李世民都非常沉得住气,很有耐心,不急于和窦建德争一时长短。李世民久经沙场,以他过往的经验,非常清楚地知道,此战事关重大,谁能坚持到最后,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这场决战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所以,李世民在耐心地等待,等待时机,一个决战的良机。终于,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这个决战的时机,还是让李世民等到了。根据史的记载:
建德列阵,自辰至午,士卒饥倦,皆坐列,又争饮水,逡巡欲退。 (《资治通鉴》)
窦建德率领大军,倾巢而出,向唐军大营层层逼近。十余万夏军兵马,这几乎是窦建德全部的家底,在唐营门前排好阵形,不断叫嚣揽战。夏军从早上就开始列阵挑衅,一直到了中午时分。不管夏军如何在营外叫骂、挑战,唐军将士就是不出营应战,完全当作没听见的样子,你爱骂你就骂,我就不出战,你能把我怎么着吧!正所谓,任他围困千万重,我自岿然不动。
一来二去,夏军士卒如同泄了气的皮球,士气一下垮了大半。从早上折腾到中午,夏军累得快散架了,结果,唐军阵营纹丝未动。持续不断的叫嚣、挑衅,夏军士兵又累又饿,疲惫不堪。加上那个时候,盛夏来临,天气炎热。夏军军中,将士个个口干舌燥,便成群地坐在地上休息,防备逐渐松懈下来。
就在此时,李世民站在唐营的高台上,向下瞭望敌情,突然发现,夏军内部出现异动。怎么回事呢?原来,不少夏军士兵,难忍口渴,纷纷离开队伍,争先恐后地来到后方阵线,抢着喝水。如此一来,夏军阵形开始出现松动,十几万人马的军队,根本毫无秩序,军纪,乃至号令可言。
唐营之中的秦王李世民,见到此情此景,大喜过望。自己期盼已久的决战时机,终于到来了。现在的夏军,军纪涣散,战阵松弛,已是一支彻彻底底的散兵游勇。倘若此时对其发起突然袭击,大举反攻,一定可以大破夏军。战机稍纵即逝,李世民岂能轻易放过,肯定要牢牢抓住这唯一的决战机会。
很明显,李世民准备动手了。既然决定突袭夏军,进行最终的决战,就要做到万无一失。即使打定主意,李世民也要打消最后的疑虑,证明自己的判断是否准确。如何证明呢?李世民派出小股部队,前去刺探窦建德大军的虚实。
于是,李世民命秦王府骠骑将军宇士及,率领三百玄甲军骑兵,从夏军正面绕过,经过敌阵以西,向南推进,与夏军保持平行。实际上,李世民派遣宇士及率兵南进,就是让他去打探夏军虚实。
说一点题外话,宇士及此人,正是宇述的幼子,宇化及的幼弟;同时,他还是隋炀帝的女婿,娶了隋炀帝的女儿南阳公主。唐朝建立之后,宇士及便入仕李唐王朝,在秦王李世民麾下效力。
宇士及此次奉李世民之命,率领三百骑兵,南进刺探敌情。临行之前,李世民千叮咛、万嘱咐,告诫宇士及,如果敌军没有动静,你便引兵撤回;一旦夏军出现骚动,则大军立即东出击敌:
贼若不动,尔宜引归,动则引兵东出。 (《资治通鉴》)
接到李世民分派的任务后,宇化及自然不敢怠慢,立刻率军南进,避开夏军正面之敌,来到阵前。果然,经过认真观察,宇士及发现,夏军军阵当中,异常骚动,不断有士兵离开队伍。由此可见,夏军显然军纪松懈,难以约束所辖部众,正是全军出击,一举破敌的大好时机。
随即,宇化及马上派人,快马加鞭,去通知秦王,可以出兵了。李世民得到消息后,简直是心花怒放,当场拍板决定,说:“可击矣!”正好这个时候,尉迟敬德前往黄河北岸,收拢1000余匹牧马,碰巧返回唐军大营。所以,李世民迅速传令下去,命唐军各部全线总攻,出战窦建德。
虎牢关决战,正式开始了,唐军的战鼓,已经咚咚敲响。应该说,此番决战夏军,李世民的精锐劲旅——玄甲军,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最后的大决战,几乎是全部的玄甲军精锐,集体上阵杀敌。
为了彻底击败夏军主力,李世民雷厉风行,迅速出击,将不到四千人马的玄甲军分成两拨。李世民本人,亲率一队轻骑,先行突击;大军随后跟进,东涉汜水,直扑敌阵,猛攻夏国兵马。
唐军发起总攻之时,窦建德并没有在前线指挥作战,而是在后方大营举行朝会,接受群臣朝谒。虽然大战迫在眉睫,但是,窦建德依旧和往常一样,照例进行朝会,接见群臣。也就是说,夏军的大部分重要将领,此时皆不在一线部队。换言之,夏军的前方部队,群龙无首,缺乏统一指挥,特别容易被一击致命。
不得不承认,李世民的确是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他选择出兵决战的时机,实在是太准了。夏军前方部队指挥中空,号令不一,若唐军抓住这个机会,猛攻夏军,绝对能够彻底将其消灭。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李世民并没有去攻击夏军的一线部队,而是走了一步更绝的棋。这一步更绝的棋,不仅可以事半功倍,还能快速击败窦建德,取得最终的胜利。简而言之,八个字可以概括:中心开花,斩首行动。那就是,李世民亲自率领精锐轻骑,单刀杀入,绕开夏军主力,直击窦建德中军大营,生擒窦建德。
这才是李世民用兵的高明之处,与其和夏军主力拼死血战,付出较大的代价,倒不如直接端掉敌人的指挥中心。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拿捏住夏军布防的纰漏之处,将其彻底打垮。
之所以要绕开夏军一线主力,选择直击窦建德中军大营,李世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主要有两点考虑。
第一,夏军大部分主力,都在一线,后方中营兵力空虚,没有多少精兵护卫。窦建德肯定想不到,李世民会绕过一线部队,迂回到后方,攻击自己的中军大营。所以,直取窦建德中军,对李世民而言,是有很大的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