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文学

第四章 西北狼烟(2)——折戟浅水原 (第2/3页)

西秦大军兵围泾州,身为大唐皇帝的李渊,自然不能坐视不理。唐高祖李渊当然明白,泾州对于唐王朝的重要性。如果薛举占领泾州,长安则无险可守,西秦大军将会长驱直入,唐朝也就岌岌可危了。所以,对于薛举进犯泾州,唐高祖李渊必须要作出部署,无论如何也要挡住西秦军队。

在得知泾州被围的消息后,李渊立即任命秦王李世民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统领八总管(刘弘基、柴绍、丘行恭、李安远、慕容罗睺、窦轨、蔺兴粲、唐俭),总计四万唐军精锐兵力,驰援泾州,抗击薛举大军。

除了派遣秦王李世民,率领唐军主力,从正面迎击薛举以外;同时,唐高祖李渊又派遣太仆卿宇明达,前往招抚崤山以东,稳定山东局势;任命永安王李孝基为陕州总管,驻扎潼关一带,防备西秦大军进攻潼关。

唐高祖李渊为什么以李世民为主帅,前去阻挡薛举的西秦大军?要知道,秦王李世民,当时不过就是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而他的对手薛举,则已经是威震天下的西秦霸王,是一匹纵横多年的“西北狼”。让一个二十岁的少年郎,去对付凶悍的西北霸主,李渊是不是犯糊涂了?还真不是。

之所以让李世民前去抗击薛举,唐高祖自然有他的考虑。李渊主要有两点考虑,在他看来,自己的这个二郎,一点都不输给薛举这个西秦霸王。

第一,李世民具有超群的军事才华。

从晋阳起兵到攻入长安的一路征程中,李世民的军事才华,是有目共睹的。在攻入长安的半年中,每次遇到极其凶险的恶战,李世民总是能起到关键的作用,甚至有的时候能够扭转不利的战局。

无论是以闪击战拿下西河郡,还是智取霍邑,力斩宋老生;亦或是,李世民建议父亲李渊,绕过河东郡,直取长安,自己亲率右路军,一路挺进关中,为父亲李渊扫清关中的军事障碍。在这个过程中,李世民充分展现了炉火纯青的军事指挥艺术,他为大唐建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二,李世民拥有与西秦作战的实战经验。

不要忘了,义宁元年(61年)十二月,李渊刚刚占据长安不久,薛仁杲率领十万西秦大军,进犯扶风,企图直接入侵关中。可是,没有想到,李渊派遣李世民率领精锐,前往扶风解围。扶风一战,李世民小试牛刀,力克薛仁杲的十万主力,斩首一万余级,乘胜追击,一路追至陇山。

所以,早在李唐建国以前,李世民就曾经与西秦军队,在战场上正面较量过,并且,还一举打败了西秦的十万大军。因此,李世民具备与西秦作战的实战经验。在李渊看来,这次与西秦作战,李世民想必是游刃有余,对于不可一世的薛氏父子而言,至少可以产生一种威慑作用。

虽然李世民年纪轻轻,当时只是一个二十岁的年轻统帅。但是,他出类拔萃的军事才能,经过几次重要战役,已经向所有人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后来,印度的戒日王曾经这样评价李世民的军事才能,以及赫赫军功:

有秦王天子,少而灵鉴,长而神武。昔先代丧乱率土分崩,兵戈竞起,群生荼毒,而秦王天子早怀远略,兴大慈悲,拯济含识,平定海内,风教遐被,德泽远洽,殊方异域,慕化称臣,氓庶荷其亭育,咸歌《秦王破阵乐》。闻其雅颂,于兹久矣。

对于李世民这个儿子,唐高祖李渊是寄予厚望的。如果真要和薛举比拼起来,李世民未必不是薛举的对手,甚至还会胜过薛举。而且,李渊有一种预感,在大唐统一天下的战争中,李世民将会是一把利剑,一把出鞘的利剑。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武德元年(618年)六月,唐高祖李渊以秦王李世民为西讨元帅,统领八总管,四万唐军主力,驰援泾州,开始了大唐建国之后的第一场重大战役。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被寄予厚望的秦王李世民,却在唐王朝建国后的第一战中,意外地马失前蹄,宝剑失锋,四万唐军折戟浅水原。

首先,先来看看薛举西秦大军这边的情况。根据《旧唐·薛举传》的记载,西秦大军兵围泾州后的战况:

举悉众来援,军屯高墌,纵兵虏掠,至于豳、岐之地。

薛举率军兵围泾州后,指挥主力人马,向高墌方向攻击前进,很快占领了高墌外围。与此同时,薛举大肆纵兵掳掠,又在东北、西南两翼,从西秦军队中抽调出部分机动骑兵,进军至豳州(今陕西彬县)、岐州(扶风郡)一带,袭扰唐朝关中重镇。薛举双管齐下,对唐王朝形成了绝对的军事压力。

应该说,薛举不愧是一代枭雄,用兵老辣,这一招不得不说非常高明。一方面,薛举亲率主力,在高墌牵制住李唐王朝的西征大军;另一方面,则派遣一支偏师,深入关中腹地,袭扰唐朝关中军事重镇。

薛举如此用兵的目的,无非就是对唐朝施压,让唐王朝陷入两线作战的军事压力。关中遇袭,唐军主力被拴于高墌,与薛举大军鏖战,自然无法分兵,救援关中。这样一来,薛举的此次攻唐的目标,也就达到了。从薛举的兵力部署,不难看出,这是一个非常难缠的对手,唐王朝这次算是碰到劲敌了。

虽然,薛举用兵独到。但是,唐军之中,却有人一眼看破了他的战略意图,谁呢?秦王李世民。武德元年(618年)七月四日,秦王李世民率领四万唐军主力,行军至高墌城外,与西秦大军迎头撞上。李世民立即作出部署:

太宗又率众击之,军次高墌城,度其粮少,意在速战,乃命深沟坚壁,以老其师。 (《旧唐·薛举传》)

李世民率领唐军,来到高墌城外后,与薛举的西秦大军,呈对峙之势。很快,李世民就发现了薛举一个致命的短板:粮草不济。薛举率领近十万西秦军队,从陇西远道而来,直扑泾州。长途行军,十万大军的粮草补给,自然难以维系。所以,为了解决军队的粮草困境,薛举只能采取以战养战的办法,来弥补粮草上的漏洞。

不要看薛举表面用兵的动静,非常浩大,既在高墌一带大肆劫掠,与唐军对峙;又派遣一支偏师骑兵,袭扰豳州、岐州二地。但是,李世民非常清楚,薛举这样大张旗鼓,就是为了掩盖自己粮草不济的短板。在粮草补给不足的情况下,薛举十分急于速战速决,急切地想要打败唐军。

显然,李世民看穿了薛举的意图。既然薛举想要速战速决,李世民偏不如他所愿。来到高墌后,李世民立即命令唐军将士,在高墌城外深挖壕沟,修筑壁垒工事,构建防御体系,做好与西秦军队打持久战的准备。

李世民的目的很明显,薛举无非就是想在高墌这个地方,与唐军主力决战,进而速战速决。然而,李世民才不会上他的当。薛举想要决战,李世民就偏不与他决战,而是坚壁清野,严防死守。

总结起来,李世民的战术策略,就是一个字:耗!他知道,西秦军中缺乏粮草,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他们拼消耗,等到西秦军队粮草耗尽,士气低靡之际,唐军大举出击,绝对可以一战而定乾坤!

这是李世民在唐初统一战争中惯用的战法:疲敌之计,并且屡试不爽。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李世民会在战场上,抓住一切稍纵即逝的战机,实行疲敌之计,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等到敌人人困马乏之时,对其实施雷霆一击。

譬如,李世民在攻打洛阳王世充的战役中,就将这种疲敌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在王世充与李世民的数次交锋,都以失败告终后,索性龟缩在洛阳城中,保存实力,不与唐军正面交战。

对于王世充的婴城自守,李世民采取的策略则是,对洛阳城围而不攻,逐步消耗洛阳城中的粮食、士气。最终,王世充在弹尽粮绝的困境下,不得不向河北窦建德求援,相约共同夹击唐军。

如果按照李世民层层推进,不急不躁的疲敌之计,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打败薛举,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然而,计划没有变化快。李世民精心制定的疲敌之计,却在第一次与薛举的交锋中,意外落败。这样的结果便是,唐朝第一次与西秦薛氏的较量,以失败告终,不得不发起第二次抗击西秦的军事行动。

按照常理,李世民的疲敌之计,布置周密,不应该出现纰漏才是。事实上,这次的失败,责任并不全在李世民。本来,疲敌之计,如果按部就班地实施,将会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经典战役。问题是,下面的将领,并没有真正领会李世民的意图,将一副好牌打得稀巴烂。以至于,断送了这条军事妙计。

怎么回事呢?原来,在李唐、西秦两军对峙,决战开始之前的关键时刻,唐军内部却发生了一个始料未及的突发事件。身为唐军西讨元帅的秦王李世民,突然病倒了。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李世民率领唐军,刚刚开拔至高墌不久,突感身体不适,竟然一病不起。经过诊断,李世民染上了严重的疟疾。

作为唐军主帅,在此关键时刻,李世民突然身患疟疾,这对于唐军将士而言,无疑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李世民患病,肯定无法再指挥作战。于是,李世民将军中事务,以及军事指挥权,全部交给了唐军的副统帅:长史、纳言刘静、司马殷开山。在李世民养病期间,由刘静、殷开山负责指挥唐军。

但是,李世民也不是完全就能放心养病。他担心,自己这一病,先前制定的疲敌之计,无法得到很好的贯彻。万一刘静、殷开山等将帅,不遵军令,擅自出击,那么,自己所精心制定的疲敌之计,也将前功尽弃。所以,李世民在养病之前,对刘静、殷开山等人千叮咛万嘱咐,告诫他们不要轻举妄动:

举粮少兵疲,悬军深入,意在决战,不利持久,即欲挑战,慎无与决。待吾差,当为君取之。 (《旧唐·刘静传》)

李世民早就看出了薛举的短板,西秦军队粮草不足,士卒疲敝。只要唐军将士保持足够的耐心,奉行坚壁清野,稳扎稳打的疲敌之计,消耗西秦军队的有生力量,打败薛举也就指日可待。

然而,在李世民走后,刘静等人却将李世民的忠告,抛在脑后。刘静是唐王朝的开国元勋,同时也是李世民秦王集团的重要谋士。他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在军事上得力的助手。

当初,李渊决定在太原起兵,为了稳住突厥,特意派遣刘静出使突厥。刘静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了始毕可汗。始毕可汗当即委派大将康鞘利,率领两千突厥铁骑,帮助李渊攻打关中,同时又献上了一千匹良马。刘静出色地完成了联络突厥的任务,不仅解决了李渊起兵的后顾之忧,而且又为李渊起兵争取到了一个强大的盟友。

之后,刘静一路跟随李渊起兵,从太原一直挺进关中。在这个过程中,刘静屡建军功。尤其,在对付镇守河东郡的隋将屈突通时,刘静巧施妙计,袭破屈突通,保证了李渊可以顺利向关中进军,平定了新安以西大片地区,迫使屈突通归降李渊。李渊占据长安后,论功行赏,刘静升任大丞相府司马,进授光禄大夫,封鲁国公。

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拜裴寂为尚右仆射,刘静为纳言,同时位列宰相。作为太原元谋的重要功臣,刘静与秦王李世民、裴寂一起获得一项“特恕二死”的特权,可见,刘静当时在朝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并且,刘静还是李世民的心腹谋士。

按照常理,刘静也是为唐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元勋,并不是纸上谈兵的务虚之辈。更何况,此次李世民率军迎击西秦,刘静正好是李世民的元帅长史,相当于唐军的副统帅。而且,从晋阳起兵到攻克长安,刘静一直和李世民心有灵犀。所以,刘静没有理由质疑李世民的决策,犯下兵家大忌。

起初,刘静还是严格遵从李世民的叮嘱,坚守不出,与薛举进行拉锯战。可是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刘静架不住手下将领的怂恿。在这些将领的怂恿下,刘静脑子一热,竟然犯了和李密一样的错误:轻敌冒进,仓促出击。正是由于刘静的意气用事,才导致了唐军在与西秦的第一次对垒中,意外落败。

那么,究竟是谁怂恿刘静呢?司马殷开山。李世民在养病之前,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了刘静、殷开山二人,告诫二人,万不可轻易出击。刘静自然是领会了秦王的意图,可是,殷开山就不一样了,他没有李世民的战略眼光,一心只想建功立业,求战心切。说到底,殷开山就是一介武夫。

在殷开山看来,秦王过于谨慎了,真要打起来,唐军未必会败给薛举。基于这种心理的驱使下,殷开山开始不断鼓动刘静,主动出击,攻打薛举所部;如果打败了薛举,那将是大唐建国之后,第一份骄人的战功: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在耽美文里被痴汉狂攻(弯掰直)" 家兄嬴政" 大明:这个朱棣太狠了" 一万个真实鬼故事" 我的邻居都是鬼" 海贼王之永不凋零的梦" 穿越不造反,难道等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