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来到了月15日。
王潇潇已经期末考试完,带着幽怨的眼神回家去了,只是走之前反复叮嘱孔明不要熬夜。孔明告诉家里暑假有学习任务,所以不回家,家人也表示理解,让他不用担心家里,认真学习。
今年的数学家大会安排在8月6日到8月11日在美国纽约举行。
按照要求,孔明需要提前两周将报告内容提交给组委会审核。距离报告内容提交时间也只有一个星期了。
自从上次听完邱成桐教授的讲座,并与几位大佬深入交谈之后,孔明便有了明确的方向。
再次闭关一个月后,孔明基本上完成了【把宫殿拆分成若干个“小零件”】,找到了【把这些“小零件”重新组成宫殿】的办法,并且基本完成了计算,对于连接大河两岸的桥他也有了大致的思路。
孔明感觉,他已经非常接近目标了,甚至一只手已经触摸到了这座数学王冠上光彩夺目的珠宝了。
解决这个难题似乎也只是时间问题,但应该是赶不上数学家大会了。所以只能执行方案一,将【比尔猜想】的论整理一下,用作报告会内容。
而且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就在他完成了报告会发言内容的整理,并发给大会组委会时。
闭关长达半年的诸葛亮大佬突然发出了爽朗的笑声。“哈哈哈哈……终于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解决了?”孔明猛地站了起来,显然是非常兴奋。
“计算部分已经完成了,接下来就是实验了。”
众所周知,材料学这学科跟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在于,计算结果只能作为参考,最重要的是你要在实验室中制作出这个物质,并且这个物质要具备可复制性。也就是说,材料学只认实验结果,不认计算结果。
“我念你写。”诸葛亮大佬言简意赅。
……
三个小时后,终于把这一长串晦涩难懂的计算公式写了出来,其实是用不了这么长时间的,不过大佬一边说一边给孔明解释,所以耽搁了很长时间。
以孔明的数学造诣,再加上大佬的讲解,理解起来也不是太难,但里面这些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云流水的计算过程,还是让孔明叹为观止。
简单来说,诸葛亮大佬用数学方式搭建了跟压强、温度相关联的分子热运动的数学模型。
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计算找到了那个微妙的“平衡点”,然后准确地得出了能够在25°C,1.5个大气压下实现超导的材料“分子量”,并且通过类比化学周期表,最终计算得出了这个以碳为主要成分的化合物。
这个注定要引起世界轰动的材料被两人命名为“KM01”,KM自然是孔明的缩写,01是编号,代表他们研究出的第一个材料。
………
半晌后,孔明终于从巨大的惊喜中缓了过来,揉了揉发涩的眼睛,站起来活动活动僵直的身体。
接下来就是要找一家信得过的实验室完成最终的验证。
孔明考虑了两位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师兄,接着又否定了这个想法,倒不是不信任,主要是考虑到这项技术牵涉的利益实在太大了,两家研究所又不是他们的私人机构,担心应付不过来。
想着想着孔明有了一种“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感觉。
要是让外界知道他已经突破了这项技术,估计分分钟就会有无数多的资本瞬间将他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