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刘老道父亲家不远处有个道观,叫做宝龙观,什么时候修建的已经无据可查了,只知道与建在山西大同的那座纯阳宫建筑风格十分相似。宝龙观坐北朝南,平面为三进的院落,观中设有领观殿、祖师殿、三清殿,两侧还依次设有钟鼓楼、三官殿、奶奶庙、配殿和东西耳楼。观内建筑宏伟,塑像栩栩如生,壁画精美,既有宗教的庄严恢弘,又有园林的精致秀美。
在我国现有的五大宗教中,道教是唯一发源于中国,由中国人创立的宗教,所以也是真正的本土宗教。道教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那时,人民相信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等仙山,并由此出现了许多以追求不死成仙为务的方士,被称作‘方仙道’。而‘方仙道’在秦汉时期活跃一时,这也是如今道教的前身之一。但‘方仙道’的活动缺少了理论的成分,所以后世的道教思想主要来源于先秦的道家哲学。春秋时期,老子曾阐发了一套关于宇宙万物产生、存在以及运动变化的理论,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得以产生的根源及赖以存在的本体,主张人的活动应当遵循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以求‘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由此而开创了道家学派,这也是后世道教发展的理论基础。
而到了东汉末年,张道陵在西南蜀中称得到了太上老君,也就是老子‘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并造作道二十五篇,从而创立了天师道,也称五斗米道。而同一时期,也有张角在中原地区创立了太平道,宣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组织民众反抗东汉王朝的统治,发动了黄巾军起义。天师道和太平道的出现,令道教开始成为有严密思想体系和组织制度的团体,这也是道教有了成熟的宗教形态的标志。
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改造和发展,道教的经典教义、修持方术、科戒仪范渐趋完善,新生的教派也开始滋生繁衍,并且得到了统治阶级的承认,所以道教开始演变成为成熟的正统宗教。
到了隋唐时期,道教更是盛极一时,社会影响极大,而道教内部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出现,并且以修持内丹术为主的金丹派也开始兴起。到了南宋金元时期,又在华北出现了全真,太一,真大等新教派,南方也出现了金丹派南宗、天心、神宵、清微、净明等新教派。
而自明清两代开始,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晚期,道教的发展也陷入了停滞僵化。随着进入民国,许多道教流派或者偃旗息鼓暗自修行,或者失了传承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能够留存下来的较大的教派也只有正一和全真两派了。
全真派作为我国道教的一个重要门派,是北宋时期王嚞在陕西终南山所创,因为其道号重阳子,所以后人便尊称其为王重阳。全真派讲究内、外单的修炼,其道士皆为出家道士,不结婚、不荤食、平日需着道装、束发面须,且需要住在道观里。现今京都西便门外的白云观就是全真派道观的代表。
而正一派的前身则是张道陵所创的天师道,元成宗大德八年,也就是一三零四年,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获授‘正一教主提举龙虎山、茅山、阁皂山三山符箓’,这也是正一派正式形成的标志。与全真派不同,正一派的弟子可以在家、结婚,现实生活中很多懂道术的民间居士多属于正一派。
全真和正一这两个道家教派在地域分布上也是有差异的。正一派主要分布在江西、福建等南方地区,这里历史上就是道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所以正一派在这里有着深厚的化底蕴和广泛的信众基础。而全真派则是在北方比较盛行,如陕西、山东等地。这些地方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在古时候相对艰苦,但全真派的道士们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中静心修炼,体悟‘道’的真谛。
地处北方的宝龙观也是一座全真道观,故此观中都是出家修行的道人,老老小小足有近百人,规模着实不小。宝龙观的主持叫做亦怀真人,至今修道七十余载,仙风道骨、道法幽逸十分了得,而且为人亲和,心地善良,所以深受信众爱戴,所以宝龙观的香火也就十分旺盛。
在宝龙观出家的道士中,有几个十岁左右的孩子,都是家境贫苦无力养育,才送到了宝龙观,或是观中收养的无父无母的孤儿,他们平时除了学习道教课业,也要承担一些观里的杂活儿。那时刘老道的父亲也是八九岁的样子,他没事做时就会跑到观中找这些小道士们玩儿。刘老道的父亲身体十分健硕,长得比同龄大小的孩子都要高大些,所以总帮着观里的这些小道士挑水劈柴,打扫院子,小道士们呢,也时常从大殿里偷些上供的点心瓜果分给他吃,两相相处的倒也十分融洽。
常来常往日子一久,亦怀真人自然是注意到了这个孩子。初见刘老道的父亲,他就觉得这个孩子根骨极佳,便对刘老道的父亲上了心,时常暗中观察。
亦怀道人不仅对道教理论精通,在全真派自古流传下来的那些武术功法上的造诣也是极深。全真教的开派祖师王重阳本身就是一个独步武林的奇才,具绝天资,深不可测,武功世称天下第一,更是传说他留下的绝技乃‘天下武学正宗’。这些自古流传下来武术心法虽然不像电影小说里描述的那种可以凌空腾跃,运气伤人,但也绝不同于现代武术。现代武术是属于体育运动范畴,是为了表演、比赛和健身而练习的,起的是强身健体的功效,不是为了实战。
相比之下,真正的古代武术更加注重实战,是杀敌自卫的技艺,战国时期的庄子《说剑》就记载着;昔赵王喜剑,剑客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说明古代人在比剑时是真杀。就算到了近代‘打擂台’,也是两方习武之人徒手上台较量武艺,凡临场报名的人必须签下生死,这些都是以命相搏的血腥比武,使用的自然也是以招制敌的杀人招式。
亦怀真人练得正是古时流传下来的武术心法,他深知无是杀人技的道理,所以一身顶尖的武术技艺从始终不敢轻易传授他人。一是这些功法技艺对身体素质要求极高,普通人盲目去练习, 不但达不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还有可能伤及自身。二是这些武术技巧如果不能用在正途,恐怕还会危害一方,惹出祸端。
所以他仔细观察了刘老道的父亲一阵后,发现这个孩子除了天生就是练武的材料之外,为人更是淳朴善良,心性品格都是无可挑剔,再者自己年事已高,如果再不把这身本领传承下去,恐怕就要带进棺材里了,所以他认定刘老道的父亲就是继承自己衣钵的最佳人选,便把刘老道的父亲叫到身前,提出想收他为徒的想法。
刘老道的父亲也是机灵,一听说亦怀真人要收他为徒,立刻跪倒在地,连连磕头,口中不停的喊师傅。亦怀真人甚是欣喜,扶起刘老道的父亲后向他打听起家中状况。听说他还有一个母亲相依为命,便收他做了个记名的俗家弟子,无需出家为道,除了在观里跟着他修行,也可以回家照顾母亲。
虽说只是记名弟子,但亦怀真人在收了刘老道的父亲之后,将自己的一身本领,毫无保留的全部相授,而且在传授武艺的同时,也教刘老道的父亲读识字、道家经纶、科仪符箓,风水相术等众多道家经典。一个是真心教,一个是用心学,所以刘老道的父亲到了二十几岁时,不但精通诗字,道家典籍,更是达到了武术高手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