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文学

第378章 封王大典,再见尺带珠丹,任命刑部尚书 (第1/7页)

在高力士宣读诏的时候,武百官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声。

宽阔的殿前广场,所有人都在专注听高力士的宣读。

也惟有李瑄如松一样站在李隆基身旁,淡然自若。

“望诸大臣以秦王为首,勠力同心,休戚与共……诏令毕,问礼……”

最后,高力士用更大的声音结束诏宣读。

应天顺时,受兹天命。

毫无疑问,李隆基是正统。

所有一切都有礼法。

譬如霍光废昌邑王,扶持刘病己一样,在汉人王朝的礼法之内。

哪怕是董卓废刘辩,立刘协,人士大夫也得咬着牙认。

众武大臣明白,这典礼,正是封王大典。

当高力士宣读诏完毕,一阵沉默后,武百官神色骤变,震惊之色溢于言表。

有人瞪大双眼,满脸不可置信。

有人身躯微微颤抖,仿佛被这突如其来的诏击中了要害。

恐慌如乌云般迅速笼罩在众人心头,他们面面相觑。任何一个正常人,都能猜出诏背后隐藏着的风云变幻。

当然,也有一些人因诏而惊喜。

李瑄登天策上将,开府治事,官职改变,对李瑄的亲信来说,腾挪空间巨大。

虽然大唐有许多官职被永久搁置,然李瑄现兼任的都是要职。

李瑄没有贪心兼司徒、太尉、十二卫大将军这些有名无实的官职。

一个天策上将,就将所有概括。

州牧、总管、诸道大行台尚令等官职,拥有诸多时代背景因素。哪怕现在李隆基依旧会让儿子担任“牧”,但都是虚职,李瑄担任没有任何意义。

不断加重尚令的权力,削弱中省的“起草诏令”,削弱门下省的“审核诏令”。

现中令和侍中如果不兼任“同中门下平章事”,权力大打折扣。

另外,李瑄改“中门下堂”为政事堂,废除政事堂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

将权力彻底还给六部尚,使尚令权力到达顶峰。

即便今后使亲信大臣拜相,也不可能撼动尚令的权力。

使尚令成为实际意义的百官之首,当之无愧的首席宰相,和杨坚所担任的“大丞相”无异。

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结束后,也远远没有这种权力。

天策府也比历史上李世民所掌握的天策府厉害得多。

天策上将,位在三公之上,有唐以来,只有太宗皇帝李世民担任过。

天策府负责对大唐内外的征伐战事,加上天下兵马大元帅,直接完成对大唐兵马名义上的掌控。

更何况李瑄统帅的天策府,将拥有两万天策卫铁骑。

这只是开始,以后天策府近卫,还会出现其他兵种。

最后是秦王的爵位,其含义重大。

秦王是正一品的“亲王”爵位,比郡王更大一级。

唐代亲王只封皇帝的儿子,从未有例外。

众所周知,秦、晋、楚、赵、齐、魏等为先秦时的大国,类似的爵位加身,意义重大。

李隆基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的儿子们都是郯王、永王、英王、棣王、光王、仪王、颍王等上古、中古小国名号,就算李亨在任太子之前,也只是陕王。

秦除了先秦大国以外,还是李世民的爵位。

子孙默认不封,以显李世民的地位。

所以武百官认为李瑄封秦王,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这也使一些老臣非常愤怒。

他们觉得这比杨国忠之流过分多了。

“臣李瑄拜谢陛下隆恩。得位天策上将,剿灭叛乱义不容辞。兼尚令,必尽忠职守,不负圣望。进阶秦王,以死拱卫大唐社稷。”

李瑄在万众瞩目下,走上前从高力士手中接过诏。

他双手捧着诏,对李隆基深深一拜。

与此同时,早已被李瑄制好的秦王印、兵马大元帅鱼符、天策府印、尚令印、金甲金胄、官服、节钺、宝剑等被一名名宦官捧着,从太极殿内走出,趋步于李隆基身后。

不管武百官是何种神态,宦官鱼朝恩低头捧着另一份敕令,缓缓在托盘上召开。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大明未央" 魂穿1937年,特批进入军情处" 大唐:开局融合霸王系统!" 火影之星噬" 末世:诡异迷雾,我可以看穿一切" 大朝女子奇案组" 我要做驸马"